在伊犁河畔,有一个由4名性格迥异的年轻人组成的创新工作室,他们以代码为笔、协作为墨,在数字化浪潮中遨游。
11月17日下午,创新工作室会议室里,项佩瑜与工作室成员分享前期出差学到的有关计算机视觉应用开发方面的心得。
创新工作室的故事始于2022年。那年,项佩瑜刚入职新疆电信,与经验丰富的陈平组成临时搭档,负责平台保障工作,中国电信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分公司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陆续吸纳了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吾孜艾力·热夏提,以及曾在北京从事后端开发、熟悉英语及多民族语言的外克力·阿不都果勒克,他们被同事们称作创新“F4”组合。
去年,该工作室研发的“霍尔果斯市街道招聘平台”获评自治区2024年“五小”群众性优秀创新成果。
在团队里,亲切称呼是彼此亲近的见证:项佩瑜年龄最小,被大家唤作“小项”;陈平资历最深,“陈平哥”的称呼满含敬重;吾孜艾力昵称“吾孜”;外克力性格外向,善于沟通协作,是工作室的外联担当,被叫作“外总”。4个人分工明确——项佩瑜与吾孜艾力负责前端页面设计、UI呈现,陈平与外克力主攻后端数据接口、数据库架构,他们以两人一组搭档的模式紧密协作,让程序研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去年古尔邦节期间,霍尔果斯一家政务部门急需一款多语言小程序,时间紧、任务重。外克力虽在过节,仍通过视频、语音远程协助;项佩瑜主动跨岗接手后端工作,克服技术壁垒加班攻坚,最终圆满完成任务。在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供销社开发智慧农业平台时,面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不畅的农户,外克力与吾孜艾力充当翻译,精准收集需求,使平台更贴合农牧民实际。
“开发本地多语言程序,让工作室更具竞争力,这是国内发达地区软件开发企业难以复制的优势。”作为团队主力,陈平对工作室的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目标。
工作内外,团队里民族团结的暖意浸润日常。今年夏天的一天,项佩瑜加班至深夜。外克力想着他就一个人,回家也是冷锅冷灶,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十分热闹,外克力的母亲还特意为他煮了特色美食“曲曲儿”,热气腾腾的饭菜里充满温情,让项佩瑜至今想起仍感觉暖暖的。今年初,部门团建时,外克力报名表演新疆舞,其余3人忙前忙后筹备道具、挑选服装,鼓励他大胆展示,“群策群力”成了团队凝聚力的生动写照。
谈及团队成员,项佩瑜满是敬佩,陈平就像“定海神针”,总能把大家的想法落地细化,设计的架构又稳又全;外克力细心周到,常帮他补齐考虑不周的细节;吾孜艾力思维活跃,总能源源不断提出创新设想。而在这样的氛围里,项佩瑜也从仅会Java开发、做Web项目的新人,成长为掌握Python、Java编程及AI技术的多面手,性格也愈发开朗,学会从每位同事身上汲取长处。
年底了,创新工作室的“F4”更加忙碌,因紧急开发的项目多了,加班的日子也多了。但4个人始终同心同向,用技术服务地方发展,用协作诠释民族团结。他们用行动证明:当大家的智慧碰撞,当彼此的真心相融,就能在数字化征程中奏响最美的多元和弦。(范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