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后,一个细节值得关注:今年的院士评选强调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和工程技术一线的人员。中国工程院增选名单中,有三位来自民营企业的工程师,这是工程院增选以来,民营企业工程师单届当选人数最多的一次。
据报道,如果以公示名单上的工作单位为依据,首位来自民营企业的院士是2009年当选的中星微电子创始人邓中翰。此后十余年间,工程院累计有6位院士来自民企。2025年单届新增3位,几乎相当于此前总量的一半。截至目前,中国工程院“民企院士”的数量已累计达到9位。
今年5月,中国工程院在发布的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中提出,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8个专项名额,引起舆论关注。而最终公布的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有3名来自民企的科技人才,这表明院士增选,既特别关注民企科技人才,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确保院士增选的学术性和荣誉性。
工程院院士增选明确提到为民企科技人才提供专项名额,得到舆论普遍点赞,因为这具有导向意义。此前,院士增选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与国有企业,来自民企的科技人才获评院士的很少,在今年之前,仅有6名。
而这与民企对科技创新的贡献是不对等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2012年至2022年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数量从2.8万家增长至35.9万家,占比从62.4%提升至90.9%。在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50个获奖项目中,仅广东民企就斩获28个项目。
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如何增选院士对科技人才对待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民企的科技人才也能当选院士,这无疑会激励民企科技人才专注技术创新研究,也有利于民企吸引高水平的科学家。
但对于工程院明确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8个专项名额,也有人担心,这会降低标准。而从实际增选结果看,这8个专项名额并没有“用完”,甚至不到一半。事实上,早在2019年,中国工程院就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特别关注民营科技人才。但是,2019年后的两轮增选(2021年、2023年),民企科学家均未能当选,这是因为增选院士坚持“宁缺毋滥”。
如2023年院士增选,中科院计划增选名额为79名,实际当选59名,比例约74.7%;工程院计划增选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名,比例约82.2%。每个当选院士,都应该担得起“最高学术称号”。
简单来说,民企的科技人才被增选为院士,是凭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而非民企的“身份”。此次增选的三位民企院士,都获得学术界与行业认可的科技成就。如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和汽车总工程师廉玉波,是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军者;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截至2024年7月,已获授权专利371件;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险波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累计申请专利116项,授权并实施84项。
科技人才当选院士,并不是为院士以及其所在机构带来什么特殊利益,而只是一种荣誉。这是对科技人才做出的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反映的学术能力的认可。要发挥院士称号的作用,恰恰要破除利益化,强化院士称号的荣誉性,由此给各民企平等的技术创新环境,激发民企科技人才专注科技创新、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