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正式发布,中国城市表现亮眼,不仅北京、上海稳坐全球冠亚军宝座,国内前20强城市的整体实力也进一步跃升。南京以4282篇高质量科研论文的计数稳居全国第三,成都与香港的差距显著缩小,而福州首次跻身前二十,成为本轮排名中的一匹“黑马”。这份榜单不仅呈现了城市科研实力的静态分布,更折射出中国创新版图动态演进的深层逻辑。
北京领跑,上海紧随,中国科研“双核”格局稳固
北京以5501.45的科研份额和近1.2万篇论文计数,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上海则以3153.61的份额和6680篇计数稳居第二。这两座城市不仅在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中持续产出重大成果,在生命科学、环境科技等前沿领域也表现出强劲的牵引力。它们的领先并非偶然——高能级平台集聚、人才政策持续优化、国际科技合作紧密,共同构筑起其难以撼动的科研高地地位。
南京:高质量科研产出跃居全球前五
南京此次表现尤为抢眼,科研计数达到4282项,份额突破2135,位列全球第五。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科教中心,南京依托高校与院所资源,在物理、地球与环境科学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近年来,当地推动“学科—产业—城市”融合策略,让科研论文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成为技术转化与区域创新的源头活水。
成都逼近香港,中西部科研能级提升
成都与香港的份额差距已缩小至不到23分,成都以876.38的份额紧追香港的898.75。这一变化标志着中西部城市在科研领域的迅速崛起。成都凭借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布局和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强化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方向的研究实力。而香港尽管面临竞争压力,仍以其高度国际化的科研环境维持着重要影响力。
福州入围,南方创新走廊再添生力军
福州首次进入全国科研城市20强,份额459.81,论文计数1076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福州在海洋科技、新能源与材料科学方面持续投入,逐步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体系。它的入围,不仅是自身努力的成果,也折射出东南沿海地区整体创新环境的优化。
自然指数背后的城市竞争逻辑
自然指数通过追踪82本顶级自然科学期刊,以“份额”衡量科研质量与影响力,以“计数”反映产出规模。在这一体系下,中国城市的表现不仅体现为数量的增长,更表现为质量的攀升。从武汉、合肥的基础研究突破,到深圳、杭州的产学研协同,再到西安、长春在传统理工科领域的深耕——每一座城市都在寻找自己的科研坐标。
值得注意的是,科研竞争不是“数据游戏”。城市之间既要比拼论文数量与期刊级别,也要看人才生态、平台能级与产业转化能力。例如深圳虽份额暂未破千,但其高新企业集群为科研落地提供了广阔场景;苏州、青岛等工业强市,则通过“制造 研发”双轮驱动,持续提升科研实效。
结语:科研不只是排名,更是城市未来的基石这份榜单是中国科研实力日益增强的缩影,也是各城市创新发展阶段的真实映照。从北京、上海的“引领极”,到南京、成都的“增长带”,再到福州、厦门的“新生力量”——中国正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联动的科研城市网络。未来,哪些城市能进一步打破学科边界、激活人才潜力、融通创新链条?让我们拭目以待。
读者朋友们,你的城市是否也在榜单中?你如何看待科研实力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