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轨道就那么点好位置,美国SpaceX的星链卫星已经超过8800颗在运行,占了全球活跃卫星的大头,这直接卡住了6G天基网络的命门。轨道和频谱是有限资源,谁先填满谁就占大头,6G要实现全球无缝覆盖,没卫星坑位等于空谈。
国内有些自媒体把李德仁院士的话拿来当标题党,说他警告中国6G要输了,外媒也偶尔跟风酸一句中国落后,但实际情况远没那么惨,中国专利占全球近一半,千帆和GW星座都在加速追赶,这场仗才刚开打。
低轨卫星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抢地盘。SpaceX从2019年开始发疯一样发射,2025年10月已经在轨8800多颗,基本把550公里高度的好轨道塞得满满当当。马斯克那边火箭回收玩得溜,单次发射成本压到极低,一年能发上百次,卫星像下饺子。星链不光上网快,还能当高空传感器,覆盖海洋、沙漠、极地,普通地面基站根本够不着的地方全拿下。这对6G来说是硬伤,因为6G的核心就是天地一体,地面5G再牛,没天上这层也白搭。
中国这边起步不算晚,但前面几年重点在地面5G,建了全球最大网络,用户超11亿,基站几百万个。卫星互联网2020年才正式进新基建,2024年才真正动起来。千帆星座2024年8月首发18颗,之后10月、12月又发,2025年计划冲到648颗,提供区域覆盖。GW星座2024年底首发10颗,2025年也进入常态发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牵头,总规划近1.3万颗,已经向国际电信联盟申报5万多颗轨道槽位,先到先得的规矩下,至少纸面上没吃亏。
专利是最硬的底气。全球6G专利,中国占了近50%,美国35%左右,日本10%不到。华为、中兴、OPPO这些企业专利堆得老高,太3赫兹、可见光通信、智能反射面这些关键技术,中国实验室成果一大把。2025年数据出来,中国在6G必要专利上继续领先,标准制定话语权握在手里。6G不是光比谁卫星多,比的是谁的技术能进标准,谁的方案成本低、覆盖好。
外媒有时候爱唱衰,说星链用户几百万,覆盖上百国,中国还刚起步,6G天基部分要凉。但他们忽略了中国地面网络的优势,5G基站密度全球第一,卫星只是补盲区,不是全靠天上。星地融合这块,中国运营商和卫星公司绑得紧,手机直连卫星测试走在前头,存量手机改改就能用,不用全换新终端。成本也在降,国内智慧卫星工厂批量生产,一箭多星技术成熟,长征系列火箭回收也在试,单颗成本从几千万往下降。
李德仁院士是摄影测量和遥感大牛,2024年拿了国家最高科技奖,85岁还在一线。他研究一辈子定位导航,对轨道资源敏感得很。网上传他警告近地坑位被占光,6G要吃亏,其实核心意思是提醒大家别松懈,轨道频谱得抢,但没说中国必输。相反,他多次讲中国时空基准体系全球领先,北斗加6G能把定位精度做到厘米级、毫米级,这才是真底气。
现在看,2025年10月这节点,中国低轨卫星总数还几百颗,跟星链差远,但增速快。千帆一期648颗年底前大概率完成,GW也跟上,后面还有鸿擎科技的Honghu-3等计划。国际上,欧盟、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星座,但规模小,进度慢。星链虽然领先,但卫星寿命短,五年左右得换一批,维护成本高。中国一旦批量工厂跑起来,后劲足。
6G商用预计2030年,留的时间够。轨道资源紧是真,但国际规则有协调机制,中国申报的槽位多,先占先得。频谱也一样,KA、V频段中国申请不少。关键还是专利和标准,3GPP会议上中国声音越来越大。外媒说败了,为时尚早,这场竞争比的是持久力,谁能把成本降下来、覆盖做扎实、生态建好,谁就赢。
说人情味的话,老一辈科学家像李德仁,熬了大半辈子,就为国家在测绘遥感领域不掉队。现在年轻人接棒,实验室通宵灯火通明,发射场技术员风吹日晒,就为多占一个槽位,多发一箭卫星。星链牛是牛,但中国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也不是盖的。轨道上卫星越来越多,中国自己的那份越来越重,天空这块地,谁也别想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