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陈瞰世界。
咱们先聊个大新闻:2025 年上半年,硅谷人形机器人圈炸了 —— 曾被业内看好的 K-Scale Labs 扛不住了,成了赛道里第一家公开倒闭的公司。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不是孤例!就在最近两个月,硅谷又有 2 家中小型人形机器人公司悄悄停摆,年初朱啸虎说的 “批量退出”,现在看可不是随口说说,行业真的要变天了。
明星公司突然凉,坑在哪?
K-Scale 的起点其实相当风光。2024 年,从特斯拉、Meta 跳槽的 Benjamin Bolte,拉着两位大牛合伙人创业。
这人履历贼亮眼,在特斯拉写过 Optimus 的核心视觉代码,在 Meta 做过机器人自学习研究,妥妥的 “机器人独角兽创始人” 标配。
他们走了条不一样的路 ——做 “开源人形机器人”,简单说就是开放所有技术设计,谁都能拿来用、改造。
凭着这个定位,很快拿到了 YC、Fellows Fund 等机构的 47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其中 YC 给了 50 万,Fellows Fund 领投 400 万,后来还有大佬追加投资。
我跟你讲,团队拼起来,真的是卷王本王!
直接盘下一栋大房子当根据地,狠活直接拉满 —— 车库改造成 3D 打印工坊,机器 24 小时连轴转;主屋打通当装配区,零件、工具摆得满满当当。
更绝的是全员 “以房为家”:员工直接把帽间、阁楼当成宿舍,铺盖一卷就能歇,睡醒了接着干!从早 10 点忙到凌晨 3 点,每天高强度冲刺,连轴转不带歇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先搞出了一款小机器人 Z-Bot,身高才 46 厘米,迷你又可爱。
关键是性价比直接拉满,定价还不到 1000 美元,不仅能编程自定义动作,还会跳火遍全网的 dab 舞,萌翻众人!
之前在黑客松活动上一亮相就炸了,朋友圈直接被刷屏,微信上相关视频更是传得热火朝天,妥妥的爆火出圈节奏!
说句实在话,这个 “先做小机器人赚现金流,再反哺大机器人” 的路线,本来稳得一批。
但坏就坏在 “贪大求全” 上。有个 VC (投资机构)给他们画了个大饼:只要搞定 1.4 米高、售价 8999 美元的大机器人 K-Bot,拿到 100 个预订单,就给 2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对于资金快见底的 K-Scale 来说,这诱惑谁顶得住?
他们立马把 Z-Bot 扔到一边,举全公司之力冲 K-Bot。理由也挺 “硅谷”:大机器人看着像 “正经公司”,能讲 10 亿美元的大故事,Z-Bot 太便宜,怕被人当成 “玩具公司”。
可他们忘了,大机器人不是那么好做的。
更可惜的是,他们到最后才明白:“这是重大失误,可能是首要的失误。” 说白了,用户要的是能用、买得起的产品,不是听起来高大上的故事。
资本变精了,行业进入生死局
你发现没?这两年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简直是 180 度大转弯。
前两年只要你敢讲故事,说 “未来能改变世界”,钱就哗哗来;现在投资人张口闭口都是 “客户是谁”、“怎么赚钱”、“现金流够不够撑半年”。
这种转变,不止 K-Scale 没适应,整个行业都在遭罪。
美国的 Dextrous Robotics,做的卸货机器人是物流行业的刚需,机器人能快速抓取纸箱,技术没问题,可就在准备量产的时候,公开说筹不到启动资金。
不是没市场,是没人愿意掏第一笔钱下单。
现在的资本,都扎堆往头部公司挤。Figure 拿到巨头融资,还和 BMW 搞试点;Unitree 的 G1 机器人 2025 年上半年出货量直接突破 1 万台;Agility Robotics 的工厂都已经投产了。
而中腰部公司要么融资周期拉长,要么估值被砍,腰部以下的只能靠少量资金 “烧钱续命”,撑一天算一天。
国内情况也差不多。2025 年前三季度,国内机器人行业新增融资 610 笔,总额约 500 亿元,看着挺热闹,但钱都流向了头部。
可除了这些头部玩家,很多中小型项目的订单都特别 “虚”:不是央企用来展示,就是实验室采购,要么是同行互相购买撑场面,真正愿意掏钱的终端客户少得可怜。
朱啸虎说的 “CEO 想象出来的客户”,其实到处都是。更让人揪心的是,2025 年国内已经有某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因为真实付费订单不够,开始裁员收缩了。
避坑指南:别再犯这些傻
从另一个角度看,K-Scale 的倒闭其实是件好事,它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人形机器人的 “造梦时代” 彻底结束,“算账时代” 已经到来。咱们创业者要是还不清醒,迟早得步后尘。
第一个坑,别让曝光速度超过商业验证速度。
现在很多公司的机器人视频刷爆全网,动作比人还灵活,看着特别牛,但你要是问 “谁愿意花钱买”、“一次买多少”、“能买多久”,他们就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K-Scale 就是这样,视频再火,找不到付费客户,最后还是白搭。
第二个坑,别让研发节奏快过市场节奏。有些团队研发能力确实强,硬件每周都更新,机器人功能越来越多,但企业客户的采购决策往往按年算。
你产品做好了,人家还在走流程、做评估,等不及的融资窗口一收紧,立马就断粮。说白了,市场没准备好,技术再先进也没用。
第三个坑,别只靠政策和示范项目活。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搞生态建设、场景验证,这本身是好事。
但如果后端没有真实的市场承接,前端搞得再热闹,也形成不了自循环。机器人不是用来参展的,是用来赚钱的,没人买单,再好看的示范也没用。
说句实在话,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本身没问题,市场确实大,但现在已经不是 “画饼就能融资” 的阶段了。
K-Scale 如果坚持做 Z-Bot,说不定现在已经有稳定现金流了;那些还在死磕 “高大上” 大机器人的公司,不如先想想怎么让产品卖出去、赚到钱。
结语
别再抱着 “造梦” 的幻想了!机器人不是用来刷视频、撑场面的,核心是能赚钱。K-Scale 的倒下告诉我们,脱离客户和现金流的故事,再好听也没用。
现在资本冷静了,市场务实了,创业者也该醒醒了 —— 与其花心思做酷炫 demo,不如先找到愿意买单的客户。能活下来的,都是算得清账、抓得住真实需求的狠角色。
行业洗牌已经开始,跟不上节奏的,迟早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