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金秋时节,湖北又一次迎来科技丰收季。在全国新产生的两院院士中,唐辉明、刘泉声、何舜平、张锦岚、刘正猷、赵书红、肖明清、姜卫平、尹周平、鲁军勇等湖北11位科学家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的7人榜上有名,一名外籍院士诞生于华中科技大学。
惟楚有材,与斯为盛!湖北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正在两院院士名单上熠熠生辉。荆楚大地这片科创沃土,滋养着顶尖人才的成长,悄然改变着中国科技创新的版图。
“5年新增24位两院院士,湖北两院院士达到90多位,他们在各自领域为湖北、为国家贡献智慧。”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湖北多年来深耕科技创新土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结果。从“尖刀工程”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北斗七星科技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到“院士服务”营造暖心环境,湖北正成为院士成长的沃土,凝聚起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
11位湖北科学家当选院士
湖北两院院士人数超90人
两年一届的院士增选,是中国科技界最高水平的智力比拼。2025年,湖北迎来院士增选的“丰收季”。
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的院士名单中,湖北省11位专家学者位列其中,位居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前列。仅在鄂高校中,武汉大学以3位院士领跑,华中科技大学以2位(其中一位为湖北首位外籍院士)紧随其后。
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一批最杰出的科学家入选学部委员。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我国又成立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选制度正式形成,此后每两年增选一次。
加上今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目前,湖北两院院士数量突破90人,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唐辉明、刘泉声、何舜平、张锦岚、刘正猷、赵书红、肖明清、姜卫平、尹周平、鲁军勇、乔治·霍夫曼……
这些候选人分布在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一线,形成了产学研多元参与的院士成长梯队。
从学科分布看,湖北的当选院士呈现出学科覆盖面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特点,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前沿科技的多个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地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湖北的科技人才布局呈现全面发展的态势。
为何楚地成为两院院士高产地?
大江,大湖,大人才。
探寻湖北成为院士多产地、高产地背后的原因,离不开湖北强大的科教实力与完善的科创生态营造的“阳光雨露”。
作为科教大省,湖北省高校众多,数量与质量位居全国前三;高校学科结构完善,积淀深厚,人才梯队培育成长体系完善。
作为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大省,近年来,湖北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为科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与科产融合土壤。
历届省委省政府坚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定位,不断加大投入,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励各类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快速成长。
今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围绕创新体系“怎么构建”、创新活力“怎么释放”、创新生态“怎么营造”三大问题,推出24条具体措施。
2022年9月,湖北出台“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实施方案,独创“五个一”的“尖刀机制”:一款“尖刀”产品、一家牵头部门、一个示范场景、一家应用单位、一家投资机构。
这种机制让市场牵引力与政府助推力实现同频共振,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批院士团队揭榜挂帅。到今年,已经产生42项重大成果。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无尘实验室内,一片晶圆正被切割成一颗颗芯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在科技金融领域,今年3月,湖北省颁布《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实施办法》,重大科研成果、知识产权证书均成为无形资产,可用于信用融资贷款。到今年10月,已经发放贷款超十亿元。
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北斗七星式机制体制,有效地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在今年湖北省院士专家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原主席樊明武教授率先响应,为非核动力创新成果找到“婆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刘胜教授作主题分享,多项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进行了路演展示。
最大的关心是创造干事创业舞台
院士专家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湖北用心用情做好院士专家服务工作。
今年来,多位省领导看望慰问李德仁、马伟明、张祖勋、张勇传等多位院士,衷心感谢他们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询问他们的工作、科研和生活情况,认真倾听意见建议。省委省政府召开院士恳谈会,省领导与院士专家开展深入交流,并对《2025年度“荆楚院士行”建议》作出批示,实现了“高端智力”与“高层决策”的精准对接。
作为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省科协与省科技厅在院士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省科协与省科技厅领导每年带队走访慰问院士等科技工作者代表,联合发出《致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信》。全省新建院士工作站7家、专家工作站155家。
武汉、襄阳、宜昌、十堰、黄石等全省各地各部门不断优化人才政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让院士们潜心工作、舒心生活,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最大的关心莫过于创造干事创业的舞台。
聚焦战略需求,精准布局科研项目“主战场”——围绕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和前沿领域,邀请省内外院士开展战略咨询研究,鼓励院士专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新立项目21项,覆盖水问题综合治理、中医药产业数字化、低空经济、智慧医疗、粮食安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方向。
构建服务体系,全程护航项目落地“生命线”——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地共建、地方为主”原则,着力构建全流程服务管理体系,形成了从立项、执行到结题的全周期“保姆式”服务,保障了每一个研究项目都能高效运行,产出务实管用的战略咨询成果。
搭建高端平台,打造院士专家建言“直通车”——湖北省科协推动200余名院士专家开展“科技行”活动20余次;以“智领具身未来 建功中部支点”为主题,举办“荆楚院士行”,16位院士为我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把脉问诊; 《院士智库专刊》汇聚院士最新智慧,持续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建刚称:“围绕省委‘七大战略’,聚焦科技创新主战场,将为院士专家在鄂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硕果累累:“湖北智慧”显担当
作为全国科学家的领头羊、领军者,湖北院士们带领的团队,坚持四个面向,创造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回馈国家与人民的厚爱。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带领团队,以到2030年建成“东方慧眼”卫星星座为目标,研发建立通导遥一体化智能多模卫星网格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大国重器。
刘经南院士深耕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持续取得一系列开创性科创成果。
徐卫林院士带领团队在纺织与高分子材料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主持研制了嫦娥五号月面国旗、火星着陆巡视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等代表性成果。
傅廷栋院士为端牢中国油瓶子,相继研发培育系列高产优质双低油菜品种与高油酸油菜品种。
11月11日,全国首家人形机器人7S店在武汉开业,顾客正在体验机器人超市服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2024年3月,湖北省启动“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产业化项目,陈学东院士、丁汉院士、刘胜院士迎难而上,将目光瞄准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等科技最前沿,成功研发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等系列人形机器人,在全国成功打造湖北人形机器人方阵。
……
在院士们的带领下,“十四五”期间,湖北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存储芯片、车规芯片、超大功率激光器、航母电磁弹射、量子科技、稻米造血等一批科创成果遍地开花。湖北的高新技术企业从“十四五”初的1万家增加到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超5倍。最令人欣喜的是,66%的科技成果直接在省内落地,做到“研发出圈,就地变现”。
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下线。
2025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湖北省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与策略路径研究”在湖北省农科院启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担任专家组组长,李培武、傅廷栋等多位院士共同为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助力。这种院地合作模式,正是湖北激励院士为“支点建设”打头阵的生动实践。
中国工程院刘经南院士《关于打造武汉“北斗科旅园”的建议》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该项目立项并成立公司,预计投资额达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