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9时30分,“成都27岁女子家门口被害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成都中院一审开庭。
庭审中,被告人梁某某当庭拒绝辩护人辩护,合议庭决定休庭,本案延期审理。
九派新闻注意到,当天20时许,参庭人员陆续走出法院。被害人母亲王女士见到市民高声为她加油,绷紧的弦终于松下,卸了力气瘫坐在地。
回忆庭审细节,王女士称对方以正当防卫理由为自己辩解。一位旁听者透露,被告人始终辩称自己没有精神疾病,回答关键问题时条理清晰,但有些行为又表现得与常人不同。王女士认为,这是为了混淆视听。
被害人代理律师表示,已找到五个关于“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作案的判例,并提交给法庭。

庭审结束后王女士走出法院。图/九派新闻 代梦颖
【1】案发
2024年6月9日13时许,27岁的成都女子王某雅在家门口被同小区居民梁某某持刀杀害。
案发当天,梁某某多次在王某雅家门口敲门、吐痰。王某雅通过猫眼发现异常后联系母亲并报警,物业派65岁保安到场处理。
保安到场后,王某雅开门质问,梁某某突然掏出刀具行凶,致其急性大失血死亡。
梁某某作案后随父母就医,次日被警方控制。经鉴定,梁某某患有精神分裂症,被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有预谋、具备一定控制力,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责。
庭审前夕,九派新闻见到王女士。她两鬓斑白,略显疲惫,依旧强打精神回忆细节。其间,她忍不住多次落泪,又安慰自己一定要坚强,要替女儿讨回公道。
她说,女儿在家门口遭到陌生人的袭击,完全是防不胜防。女儿从不给陌生人开门,收外卖会让快递员放在家门口。事发当天,女儿见保安赶来,驱离对方未果才选择开门。
王女士当日离家前也给孩子发信息提醒门外有人表现异常,可她赶到家时,只看见女儿躺在客厅中间,身上已被盖了一张白布。
她一直盼望开庭的日子,收到开庭通知那天,手止不住地发抖。其曾在事发当天目睹过被告人,这次她以证人身份参加刑事案件的庭审。
庭审当日9时左右,王女士在媒体和热心市民的陪同下到达法院。现场大量热心市民高喊“加油”。王女士为此感动:“到法院的路我数不清走了多少遍,之前都是一个人,今天有这么多人陪我,让我感到有力量。”
她佩戴了一朵白色小雏菊徽章,因为女儿曾说雏菊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这朵花也代表了对女儿的思念。“让我感觉到孩子没有离开我,只是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她一直在那等着我。”
她在人群前反复展示孩子的照片,流着泪说希望让所有人记住女儿。她觉得只要有人记得孩子的样子,孩子就永远活着。

王女士在现场展示孩子照片。图/九派新闻 杨冰钰
庭审结束后,王女士告诉九派新闻,她第一次从正面见到被告人,对方打扮得体、白净。“我对她做出握拳的手势,她看了看说,‘是你女儿造成的’。”
对于本案“延期审理”,她心情复杂,“我觉得没脸见女儿,不知道下次开庭是什么时候,我不知道还要再等多久”。
此前,该案原定于5月27日上午在成都中院公开审理,最终因申请证人出庭等因素而延期。
王女士称,自己永远不会放弃,会耐心等待下次开庭,做好一切准备。“我会告诉她,妈妈不会倒下,有很多素不相识的朋友支援,妈妈什么都不怕,一定会战斗到最后。”
【2】争议
本案的一个争议点在于“谁先动手”,另一个在于“精神分裂症的鉴定”。
起诉书显示,小区保安黄某乾到场劝离梁某某时,王某雅打开房门质问梁某某,随即二人发生争吵,梁某某冲到305号房门处与王某雅抓扯、打斗。
其间,梁某某使用事先准备的刀具对王某雅头面部、胸部等部位切划、捅刺十刀,王某雅则用门厅摆放的陶瓷摆件击打梁某某头部数下,保安黄某乾见状上前制止无果,王某雅随之受伤倒地,后黄某乾拨打120、110电话报警,王某雅经120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经鉴定,被害人王某某系被他人用单刃锐器刺击左胸部导致左肺破裂致急性大失血死亡;梁某某右侧鼻骨及上颌骨额突骨折构成轻伤二级,其患有精神分裂症,被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但检方认为其作案有预谋、具备一定控制力,应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刑责。
参加庭审的旁听者李女士透露,被告人在庭审上表现坦然,称自己是正当防卫,并多次打断司法秩序,为自己辩解。“她觉得自己委屈,说不想杀人,犹豫了很久。目前认定,死者倒在家中钢琴旁。双方有过口角,死者曾开门说了句‘再不走我要报警了’,惹怒对方,她冲过来,随后事发。”
为何随身携带刀具?该案起诉书显示,经依法审查查明,被告人梁某某因精神异常,多次无故窜至同小区部分住户门口,进行敲门滋扰和辱骂。2023年8月7日,其与住户引发口角争执,公安民警介入,因其拒不配合调查和辱骂民警、住户,受到民警依法警告。此后,梁某某便随身携带刀具等器械在小区内对部分住户进行敲门滋扰。
“在今天庭审上,被告人仍称出门带刀是为自身安全。敲门则是因为自家楼上有噪音,想在同小区租房,只是随处看看。”李女士称。
关于“谁先持利器动手”争议,王女士向九派新闻坦言,并不清楚事发现场的经过。她认为,女儿倒在家里而非门外,说明是对方冲进来,而不是女儿主动出门挑衅。
她说,女儿用来击打对方的摆件是放在门厅最小的摆件。她猜测应是女儿看到对方手持刀具后,慌乱之下随手拿起一旁摆放的物件来抵抗。
“如果我的女儿要主动伤害她,为什么会拿攻击力这么小的东西,和刀具的杀伤力完全不对等。所以她可能只是在慌乱中想保护自己。她也试图夺走对方的刀,结果手心、胳膊都有刀痕。”她哽咽道。
对于梁某某被鉴定为“患有精神分裂症”,王女士称,代理律师在阅卷后发现,没有任何书面或电子就诊记录能证明她此前有精神分裂症病史,只是在事发后进行了精神鉴定。她觉得,对方要求精神鉴定的目的就是逃脱死刑。
“就算对方真的有精神分裂症,也不是免死金牌。”她关注到,近年来也有被鉴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行凶后被宣判死刑,“类似案例的判决给我希望,我相信法律是公平公正的。”
在旁听者李女士看来,被告人庭审时描述细节条理清晰、记忆清楚,始终辩称自己没有精神疾病,但有些行为又表现得与常人不同。被害人代理律师多次质疑对方精神分裂症的认定是否权威、可信。“此前被她滋扰过的居民出庭作证,说看不出她的异常之处,很有礼貌。”

庭审前夕王女士接受九派新闻专访。图/九派新闻 代梦颖
【3】追责
本次一审,除追究对方刑事责任,王女士也要求追究对方的民事责任。“我对赔偿没有任何期待,他们赔不起,因为我女儿的生命是无价的。”她想在法律的认定上讨要说法,也想借此进入法庭参加民事庭审,当庭质问对方。
“我要问她为什么要对我的孩子行凶?为什么那么残忍?一个年轻的生命跟她无冤无仇、没有任何交集,为什么要这样随意剥夺?”
但旁听者称,实际上王女士并未质问对方,而是在庭审全程始终保持冷静、克制,未与对方起冲突。
另一个责任认定焦点在于物业。
据该案起诉书,案发前,梁某某已多次在小区滋扰住户,2023年8月曾因敲门滋事被警方警告。此后,梁某某便随身携带刀具等器械在小区内对部分住户进行敲门滋扰。
王女士称,案发前她从未听说上述情况,只是在案发后指认嫌犯时,在旁陪同的妹妹也认出了对方。当时她的妹妹回忆起案发前一年,梁某某就曾敲过她家的门,“那时我不在家,妹妹给她开门,她说了一句‘家里竟然还有人’,我妹以为她走错房间,便没有留心,也没跟我提过这事”。
王女士觉得,既然梁某某在案发前就有过持刀滋扰住户的经历,依然发生这样的悲剧,说明物业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如果他们尽到了提醒的义务,我们肯定会增强意识。”
她称,此前物业保安均是五六十岁的年龄,因工作未让业主满意,业主曾想更换物业,双方就此事争执许久都没有结果。案发后,物业却主动撤场。她曾前往质问原因,但对方只说因内部原因调整,于今年4月12日撤场,未向她表达歉意。
王女士按捺不住气愤,又直奔被告人的家门口,敲门想当面见见他们,但无人应答。“他们家里应该有人,狗一直在叫,但直到我离开都没有开门。”
新的物业将保安换成了30多岁的年轻人。她打算,等刑事案件结束,再追究涉事物业的责任。
【4】煎熬
如今,王女士随身携带着女儿生前的各种奖状及证件,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位证书、参加支教志愿活动的证明,还有几张照片。照片里,女儿五官端正,一头短发干净利落;王女士也妆容精致,头发乌黑。
回忆起女儿生前,王女士数次落泪。她说,女儿13岁时丈夫去世,此后二人相依为命。孩子性格聪慧、内秀,从小到大没让自己过多操心。在学习上,她从不给女儿太大压力,只希望女儿健康、平安成长。孩子也十分懂事、聪明、自律,毕业后为了陪她,从北京一家外资企业辞职,回家做自媒体工作。
若按照正常的轨迹发展,女儿会有稳定的生活、相爱的伴侣,过幸福的生活。她幻想过当外婆的样子,还曾与女儿商量,以后生两个小孩,她来帮忙带。
最令她痛心的地方在于,孩子寒窗苦读十几年,一直非常努力,如今刚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遭遇横祸。
事发后,她至少三个月没出门,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我都觉得我要疯了”。直到妹妹和朋友劝她,“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给女儿讨回公道”,她才强撑精神,开始出门上班。
她搬离了原来的房子,担心自己陷入“恨”中。女儿的房间仍保留原样,她穿过的衣服被整齐地叠放在衣柜里,王女士不舍得清洗,因为想再闻一闻女儿的味道。
五百多天了,女儿在她的梦中仅出现三次。王女士怪自己没教会女儿如何识别坏人,甚至让她别把人往坏处想。“如果善良是错的话,这太不公平。如果她下辈子还是我的女儿,我不会这样教她。”
她说自己的人生在事发那日被摧毁,之后永远活在煎熬中,每晚凌晨两三点才能睡着。
网络上,一些素不相识的网友为她的女儿发声。哪怕是一个点赞,或是一条鼓励的私信都被她记在心里。还有人想给她转账,她都拒绝,因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会收一分钱”。
“看到他们这样帮助我,就像看到我的孩子无偿支教、帮助别人一样,让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比坏人多,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九派新闻记者 杨冰钰 代梦颖 四川成都报道
编辑 肖洁 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