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的某一天,位于广东河源的一间厂房比往常更热闹。这里又新开了一条产线,备战生产一款即将上市的农业无人机——大疆T100S。
这是漫长的产线上最接近市场的一环。再过几天,在这里完成组装、检验和包装的T100S将被送上不同的交通工具,发往各地的门店。
虽然声量远不如消费级无人机大,但大疆农业的规模已经相当可观。2015年,大疆的农业无人机全球出货量是2000台,2025年,这个数字已经累计到了20万台——10年翻了100倍。
而它所处的农业无人机市场,也经历了一轮快速成长。
和大疆在农业无人机市场形成“双寡头”格局的极飞科技(以下简称“极飞”),几个月前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据极飞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营收计,中国农业无人飞机行业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9.3%;全球市场则由16亿元增长至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28.8%。
随着农业无人机悄然成为田间地头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竞争的维度,也逐渐脱离参数层面的价格和硬件之争,转向更高维度的智能化。
11月18日,DJI大疆农业发布T100S、T70S及T55三款农业无人飞机。此次发布的主要亮点是其农业无人机向“空中智驾”全面演进。
半个月前极飞也在广州举办了以“智能农场,持续进化”为主题的年度大会,发布了P系列2026款农业无人飞机、F系列智能农场物联网产品及APC4农机自驾仪等产品,试图通过构建智慧农业生态,将战场拉向更广阔的农田管理。
巧的是,这两家公司都不再将价格放在第一位,而是把智能化当作撬动增长极共同的支点。
从冲智驾到建生态
今年大疆新品发布会的亮点是农业无人机从专业工具向“空中智驾”全面演进。
在汽车市场中,自动驾驶的智能化水平按行业标准划分为L1至L5五个等级。
“当前多数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集中在L2至L3级区间,大疆最新推出的农业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L3。”大疆农业工程师孟群(化名)告诉时代财经。换言之,大疆的农业无人机能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做到全无人的自动化作业,用户仅在必要时介入。
(图源:大疆)
这种程度的智能化是如何实现的?
以T100S为例,为了让无人机能够“看清”农业作业环境里各种障碍,这台设备上同时搭载了能够在日间提供清晰环境感知的视觉传感器、探测距离远,适用于大范围障碍物识别的毫米波雷达和雨雾穿透性弱,但精度高、探测细致、成本较高的激光雷达。
在大疆看来,农业无人机长期以来的痛点,是对作业中细小障碍物的识别。在激光雷达的加持下,无人机连农田里的“杀手”斜拉线也能被精准捕捉。
“之所以堆叠如此高性能的传感器,是为了让无人机在昼夜、雨雾等多种环境下稳定作业,将作业场景从简单大田扩展至复杂的丘陵山地。”孟群表示。
极飞也关注到了农业无人机的自动化。在今年的大会上,极飞产品全系搭载SuperX5 Infinity智能控制系统,运行内存翻倍,支持更智能的飞控算法。
在该系统和高性能4D成像雷达等硬件的支持下,无人机具备飞行自动避地功能,无论上山还是下山,都能有效规避山体碰撞风险,在云贵川等复杂地貌环境中优势尤为突出。
除了纵向挖掘,两家无人机厂商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横向延展,开始关注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
极飞科技创始人兼CEO彭斌在发布会上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环节的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超过70%,但其智能化水平依然滞后。于是,公司将目光转向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试图打通耕、种、管、收的数据闭环。
极飞在大会上发布的新品既有天上的无人机,也有延伸到地面的自驾仪、智能水阀等。
这些产品共同丰富了其覆盖水、肥、药等农事环节的自动化管理系统。
据彭斌透露,2022年开发的智能水肥管理系统客户正在快速增长。截至2025年10月,极飞的水肥管理系统已落地全国超过2300个农场,同比增长近10倍。
(图源:极飞)
大疆也围绕农业耕种管收全流程进行深度探索与布局,在受访时,大疆农业全球市场负责人沈晓君表示,精准农业作为独立重要赛道,也是大疆后续重点研究并深化应用的方向。
不过,两家公司在探索的纵横选择上,有一定的差异。极飞将业务从无人机横向延展,寄望于构建一个智慧农业生态,大疆目前更倾向于在农业无人机市场纵向挖掘,开发复杂场景的用户需求。
“农业无人机仍有广阔发展前景,未来还有哪些应用场景,很难一次性就规划到位。”沈晓君认为,农业无人机仍有诸多领域待拓展、渗透率待提升,行业应用的深度价值亟待挖掘。
智能化,当下最大的红利
在2025年之前,价格是农业无人机厂商主要博弈的领域。
初入市场时,农业无人机价格相当高昂。
以极飞为例,其2015年第一代P20(6公斤载重)农业无人机售价高达20万元,但今年发布的P150 Ultra,新春钜惠价在42999元,P200的首发价格则是50999元。
曾经,高昂的价格让农业无人机使用者局限于能请得起职业飞手的专业植保队或大农场。
但如今成本优化和市场竞争共同作用带来了价格下降,同时,农村劳动力断层又催生了更高的自动化需求,共同推动了市场的扩大。
随着价格下降的曲线逐渐平缓,智能化,成为两家农业无人机大厂撬动新一轮增长的支点。
彭斌认为,智能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技术红利之一。
越来越智能的飞行体验,正持续降低普通农户的使用门槛。
对广大中小农户而言,操作无人机仍是门槛较高的技术活。智能规划、一键起降、自动避障这些技术能够大幅简化应用流程,使普通农户也愿意使用无人机,从而推动下沉市场的普及。
沈晓君指出,在大疆农业无人机的用户中,专业植保队与自用用户的比例已从早年间的9:1演变为目前的5:5,“这表明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户开始自购设备。”
为了让操作更加便捷,大疆和极飞也开始在产品中应用AI技术。
据极飞,AI已经介入到无人机飞行决策的过程中,和AR技术融合,共同为无人机运动作出决策。
大疆则提到,推出的手机端智能应用融入了AI技术。应用搭载了对话式实操咨询功能。农户遇到无人机作业相关疑问时,可通过自然语言提问,AI会直接输出具体作业参数,包括航线间距、飞行速度、作业高度等关键设置,帮助用户无需专业培训即可上手操作。
除了用户规模扩大,智能化也让复杂场景的渗透率提升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沈晓君认为,目前国内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的无人机渗透率已处于高位,黑龙江、江苏等地的渗透率甚至突破90%。但在地形复杂的果园等领域,无人机的渗透率仅在40%左右。
“L3级智驾技术正是为了攻克果园中密布电线与树障的难题,有望释放这部分高难度市场的潜力。”孟群指出。
而在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看来,愈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催生了精准农业的更多需求。
“2024年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比过去十年平均值高出49%。”龚槚钦认为,在此背景下,无人机进行的一喷多促作业以及智能水阀带来的精准灌溉,成为农业对抗气候风险、建立气候韧性的重要基础设施。
还有哪些增长点?
当前,极飞与大疆在农业无人机赛道形成双寡头格局,二者合计占据国内外约八成市场。
极飞招股书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数据显示,按2024年营收计,极飞在全球农业无人机、中国农业无人飞机市场的市占率分别为17.1%、20.8%,均位列第二;大疆则以59.0%、63.9%的市占率稳居第一。
不过,智能化转型为厂商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农业无人机是一个买方市场,用户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和价格,还有服务。有时候,服务甚至比价格还重要。”沈晓君坦言。
这也意味着,随着客群扩大,厂商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完善服务体系。
大疆在新品发布时表示,针对具备L3级别智驾能力的产品,会提供完善的保险。例如,速度在10m/s以内,自动作业过程中撞击任意障碍物造成的飞机损坏,均由大疆保修;速度在13.8m/s以内,撞击除电线外的障碍物造成的飞机损坏,同样由大疆承担。
极飞也打出了服务牌,宣布自此次新品发布起极飞全线产品两年质保,并赠送两年的意外机损险和第三者责任险。
从市场布局来看,海外市场也是未来两家公司要发力的重要方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至2029年,全球无人机行业将以超3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48亿元。全球农业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9亿元;预计未来将以53.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2029年有望达到749亿元。
极飞在9月提交的招股书中提到,2022至2025年上半年,极飞海外收入占比从24.1%上升至25.2%,泰国超级农场、南美联名品牌等布局相继落地。招股书显示,IPO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农业机器人、建设新总部及拓展全球销售网络。
大疆提到,公司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开拓巴西、墨西哥、泰国、日本等农业核心区域。
然而,出海面临着法规、作业习惯和基础设施的差异。例如,欧洲国家对空中喷洒化学药剂有严格限制,而拉美地区的大水量作业习惯与中国不同。在巴西、墨西哥等重点市场,大疆不仅要销售产品,更要输出“销售+培训+服务”的三位一体模式,并解决飞手认证周期长、药剂认证复杂等现实问题。截至目前,大疆农业已在海外累计培训超7万名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