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清洁行业正在迎来一场技术与品牌的「大乱斗」。
据硬氪与雷科技报道,以高速吹风机闻名的徕芬已筹备半年,确立进入洗地机行业;而无人机巨头大疆也于今年8月推出了ROMO系列扫地机器人。
当这两个在各自领域拥有「统治级」技术壁垒的品牌同时跨界杀入,原本拥挤的清洁赛道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家务的战争,更是一场关于家庭机器人入口的争夺战。
大疆与徕芬的入局,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典型的「技术同源」与「降维打击」。
从技术逻辑看,智能清洁产品本质上是精密电机与智能算法的结合体。徕芬在高速无刷电机、伺服系统及降噪技术上的积累,能够直接复用到洗地机核心动力系统中;而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积淀的飞控算法、环境感知、避障系统及路径规划能力,则是地面移动机器人的「大脑」基础。
这种底层技术的通用性,大大降低了科技巨头跨界的研发边际成本。
从市场逻辑看,尽管赛道拥挤,但「天花板」远未触达。虽然国内清洁电器市场规模已突破400亿元,成为家电行业第六大品类,但细分品类的渗透率极不平衡。
数据显示,相比吸尘器13.5%和扫地机器人5.5%的渗透率,洗地机仅有3.1%的市场渗透率。这意味着,对于徕芬这样的新玩家而言,洗地机市场仍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最佳切入点。
尽管新玩家跃跃欲试,但目前的智能清洁市场正在经历残酷的「清洗期」。
「市场扩容,品牌缩圈」是当下的核心特征。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清洁电器销售额同比增长24.4%,但在市场规模暴涨的同时,洗地机等品类的品牌数量却在显著减少。这表明行业已从「百团大战」进入了「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阶段。
目前的市场格局已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
第一梯队(新势力三巨头): 石头、科沃斯(含添可)、追觅。IDC数据显示,全球五大扫地机器人厂商中,这三家加上小米和iRobot已占据近65%的份额。
第二梯队(传统巨头): 美的、海尔。尽管美的在扫地机业务上曾面临亏损,但正如其董事长方洪波所言,这是全球性的新兴产业,即便「卷」也要坚持做下去。
第三梯队(跨界变量): 大疆、徕芬等携带黑科技入场的搅局者。
这已不再是一个依靠代工贴牌就能赚钱的时代,新老玩家正在掀起一场关于供应链、算法算力与品牌心智的全面战争。
为何各路巨头宁愿在「红海」中厮杀,也不愿放弃这块蛋糕?答案或许在于:智能清洁设备是目前「家庭机器人」最成熟、最能变现的落地形态。
人形机器人虽然火热,但受限于成本(动辄数十万)与技术成熟度(需5-8年积累),距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尚远。相比之下,扫地机和洗地机已经完成了用户教育、供应链整合以及家庭场景的地图构建。
对于大疆、小米乃至未来的更多科技巨头来说,智能清洁产品不仅是现金流业务,更是AI技术与机器人算法的「练兵场」。通过清洁场景,企业可以收集海量的家庭环境数据,优化避障与交互算法。谁能占据智能清洁的高地,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家庭服务机器人」的终极形态竞争中,率先拿到那张通往未来的船票。
因此,徕芬与大疆的入局,实际上是在赌一个未来:今天的扫地机器人,就是明天家庭智能管家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