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 11 天猫成交额暴涨 25 倍,京东增速登顶 3C AI 产品榜”,2025 年的智能眼镜赛道早已不是小众玩家的试水场,而是变成了科技巨头与创业公司疯狂内卷的角斗场。
11 月 13 日这天更是堪称 “眼镜大战日”。上午百度发布小度 AI 眼镜 Pro,晚上 Rokid 就携手暴龙眼镜推出国潮系列与联名新品,再加上即将亮相的夸克智能眼镜,“百镜大战” 的硝烟已然弥漫。
一边是 Rokid 创始人祝铭明喊出 “2028 年销量破 1000 万副” 的激进目标,一边是雷鸟创新以 39% 的市场份额稳坐上半年头把交椅;小米靠着生态优势稳居销量前列,Xreal 则深耕娱乐场景筑牢基本盘。
在这场多维度的较量中,成立十年的Rokid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是昙花一现的流量爆款,还是能笑到最后的行业黑马?
智能眼镜的核心竞争力,从来都绕不开 “形态” 与 “功能” 两大命题,这也是Rokid与竞品们拉开差距的关键战场。
在消费级市场,“轻量化” 早已成为用户买单的核心决策点,而 Rokid 在这方面确实下足了功夫。其与暴龙合作推出的 BOLON AI 智能眼镜,单框重量仅 38.5 克,搭配钛合金转轴和硅胶气垫鼻托,把“戴起来像普通眼镜”的体验做到了行业前列,这背后离不开蓝思科技的纳米微晶玻璃镜片技术和立讯精密的组装工艺支撑。
反观小米 AI 眼镜,虽然双 11 京东销量登顶,但有用户反馈白天拍摄易过曝,且重量控制不及 Rokid 的联名款,佩戴两小时以上就会出现压鼻感。
功能布局上,Rokid 走的是“全场景覆盖”路线。
消费端,它接入了通义千问、DeepSeek 等 AI 大模型,支持导航、支付、识图解题等功能,还与QQ音乐、航班管家等达成生态合作,甚至推出199元/年的碎屏险降低用户顾虑;B端市场,从楼盘带看时的自动推送给客信息,到车控场景的远程启动,再到电网巡检的AR标注系统,Rokid 已经渗透到多个垂直领域。这种“C端拉量、B端造血”的模式,与雷鸟创新专注消费级娱乐场景、百度小度 AI 眼镜 Pro 功能趋同的打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Rokid 的产品体验仍存在明显短板。不少用户吐槽夜间使用时镜片漏光形成“幽绿光斑”,肉眼可见的光栅纹理影响观感;AI 语音唤醒的误唤醒率居高不下,“搞起”这类词汇常被误判为“乐奇”,且识图解题只能语音控制,操作不够灵活。
更让苹果用户不满的是,iOS 端 APP 属于阉割版,缺少慧眼和看一下支付功能,想体验完整版还得更换安卓设备。
相比之下,雷鸟创新的双目全彩技术在显示效果上更具优势,而 Ray-Ban Meta 虽然国内功能受限,但凭借实时直播社交平台的独特功能,全球销量早已突破百万台,成为唯一跨过 “生死线” 的品牌。
从价格带来看,Rokid 的布局呈现两极分化:与暴龙联名的基础款定价2199元,瞄准大众市场;国潮系列“流岚”“林息”售价 5688 元,限量版“铸浪为山”更是高达9688元,试图冲击高端市场。
这种策略既避开了小米、百度在 2000 元左右的正面厮杀,又通过非遗工艺加持建立差异化,但高端市场的接受度仍有待检验——毕竟雷鸟、Xreal的主力产品价格集中在 2500-3500 元区间,这个价位段也是当前带显示功能智能眼镜的主流战场。
在营销层面,Rokid 绝对是智能眼镜赛道的 “话题制造机”,但这种激进打法也让它陷入了 “口碑过山车”的困境。
此次与暴龙的跨界合作堪称教科书级操作:一边借助依视路集团在视光领域的专业积累解决佩戴舒适度问题,一边邀请林一、影视飓风Tim两位代言人联动,再加上杭绣、木雕等非遗工艺的加持,让智能眼镜从 “科技产品” 变成了 “时尚单品”,发布会现场用支付宝 AI 付点单 500 杯瑞幸赠饮的操作,更是赚足了社交平台的流量。
这种 “跨界 + 国潮” 的营销思路,与小米的“生态联动”、雷鸟的“技术种草”形成了鲜明对比。
小米依托米家生态的千万级用户基数,通过设备互联互通实现自然转化,线下门店的体验场景也更完善;雷鸟创新则低调深耕技术,连续三年拿下国内 AI/AR 眼镜市场份额第一,靠产品力实现口碑传播;百度小度 AI 眼镜 Pro 则显得中规中矩,2299 元的定价虽具竞争力,但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营销亮点,导致市场声量不高。
但 Rokid 的营销野心背后,是公司运作层面的诸多隐忧。最典型的就是去年引发众怒的 “定价背刺”事件:预售时宣称 2499 元的“亏钱价”,正式发售时突然涨至 3299 元,磁吸镜框还要额外付费99元,天猫平台甚至判定其“存在承诺未履约”。
这种操作虽然短期锁定了 25 万台定金订单,5 天内售出 4 万台,但也让大量用户感到被欺骗,社交平台上“对产品有自信就该明码标价”的吐槽不绝于耳。
发货环节的混乱更是加剧了信任危机。Rokid 最初承诺 Q2 发售,后又明确“6 月下旬发货”,但大量F码用户等到7月仍未收到货,京东旗舰店悄然将发货时间修改为“2025 年 Q3”,比原计划推迟近3个月。
其设计的F码、1元预订、9.9元预订三种预售模式,本想精细化运营热度,最终却演变成 “谁有优先发货权”的混战。祝铭明后来坦言“F码已从共创工具变成供货保障”,虽显坦诚,却也坐实了公司在产能规划上的不足。
供应链方面,Rokid 虽然绑定了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头部厂商,杭州专线月产能提升至 30 万台,但仍未能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
反观雷鸟创新,完成近 10 亿元 C 轮融资后,产能储备更充足,供应链议价能力也更强;小米则凭借多年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在交付效率上占据明显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售后环节,有用户反映 Rokid 镜片出现质量问题后,官网不支持换货只能退货重买,400 电话与在线客服脱节,“一问三不知,只会说帮您催”。
一家公司的发展轨迹,往往深深烙印着创始人的性格特质,Rokid 的激进与祝铭明的个人风格密不可分。
这位创始人敢于喊出“2028年销量1000万副”的目标,也愿意在发布会上脱稿演讲制造流量爆点;他坦诚“现在没有拿出70分产品慢慢打磨的机会,必须做到85-95分”,也不回避 F码功能转变的现实。这种“敢想敢干、快速试错”的特质,让Rokid在新兴赛道中迅速突围,自诩为“杭州第七龙”。
而竞品的创始人或核心团队则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小米前可穿戴部门负责人李创奇(近期已离职)更强调“三年年出货量超500万副”的稳健目标,注重生态协同与用户体验的平衡;雷鸟创新的核心团队则偏向技术驱动,连续三年深耕消费级市场,靠扎实的产品力赢得份额;百度小度科技CEO李莹则依托百度的 AI 技术积淀,推出的产品虽无颠覆性创新,但功能稳定性更有保障。
创始人风格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公司的战略侧重:Rokid 追求 “快速起量、全面开花”,雷鸟坚守“技术为王、场景聚焦”,小米依赖“生态赋能、渠道制胜”。
从资本视角来看,Rokid 的价值与风险同样突出。华泰紫金总经理樊欣认为,消费级 AR 行业已具备成为消费电子新引擎的基础,有上百倍的增长空间,而 Rokid 作为头部玩家,其 20 万副的订单量(含 5 万副海外订单)、全场景的生态布局、与蓝思科技、立讯精密等供应商的深度绑定,都是重要的投资亮点。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也表示,资本市场对 AR 眼镜行业的期待,基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战略地位,Rokid 的融资动态也反映了这种认可。
但资本也清晰地看到了 Rokid 的隐忧。首先是口碑透支的风险,短视频平台 40%-50% 的退货率、用户对漏光、断连、续航差的吐槽,都可能影响长期发展;其次是盈利压力,祝铭明曾坦言 2499 元的定价是 “亏钱赚吆喝”,依赖规模效应降本,但涨价又引发用户不满,陷入两难境地;最后是竞争加剧,雷鸟创新已完成近 10 亿元C轮融资,成为今年AI+AR眼镜领域单笔最大融资,资金实力雄厚;小米背靠巨头资源,渠道和生态优势明显;百度则有强大的 AI 技术支撑,这些都让 Rokid 的扩张之路充满挑战。
资本对智能眼镜赛道的判断,也决定了对 Rokid 的估值逻辑。Wellsenn XR 预测,2029 年 AI 智能眼镜年销量有望达到 5500 万副,2035 年更是高达 14 亿副,赛道增长潜力巨大。
但当前行业仍处于爆发前夕,单个品牌需突破百万台销量才能跨过“生死线”,推动 B 端市场提供极致体验。从这个角度看,Rokid 当前 30 万台的累计销量(官方预计生命周期销量 100 万台)已经走在前列,但距离真正的规模化仍有差距。
雷鸟创新 39% 的市场份额、小米的生态优势、Xreal 的场景聚焦,都让 Rokid 的排名显得微妙。如果按当前销量计算,Rokid 稳居国内前五,双11天猫、京东均进入前三;若按综合实力(产品、渠道、资本、生态)排名,Rokid 可跻身前三,仅次于雷鸟和小米;但从用户口碑和长期发展潜力来看,它还需要解决体验短板和信任危机。
智能眼镜大战远未进入下半场,当前的排名只是暂时的快照。Rokid 的优势在于快速迭代的产品、敢于创新的营销和全场景的布局,但其短板也同样明显:体验稳定性不足、售后体系薄弱、品牌信任度有待修复。
对于这家创业十年的公司来说,起了个大早只是第一步,能否在激进扩张与稳健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能否将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用户忠诚,才是决定它最终排名的关键。
@以上内容版权归属「iNews新知科技 」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