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一只捕获“幽灵粒子”的“大眼”睁开不久,就带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我国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在运行两个月后就交出亮眼“成绩单”:研究人员通过对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共59天有效数据的分析,测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荡的两个参数,精度比此前实验的最好纪录提高了1.5-1.8倍。
“这不仅证明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性能完全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预期,更让人类距离确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的目标近了一大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曹俊说。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对于研究宇宙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幽灵粒子”质量极其微小,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非常难以探测,测量中微子振荡是目前探测中微子质量最灵敏的方法。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是为了捕捉这些“幽灵粒子”而生的“猎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王贻芳介绍,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核心是装在巨型有机玻璃球里的2万吨液体闪烁体,这个玻璃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有机玻璃容器,让液体闪烁体的体积比国际现有最大规模增大了20倍。
“这让探测器就像一只灵敏度拉满的‘大眼’,能精准捕捉并探测中微子。”王贻芳说。
目前,中微子有大量谜团尚未解开。从日本超级神冈探测器、美国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到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全球顶尖科研装置纷纷“亮剑”,虽技术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以中微子为探针,撬开人类未知的大门。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表示,项目团队将与全球科学家紧密协作,不断产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历经十余年攻坚之路,如今,这个深埋岭南大地之下的科学重器,正以超高精度打开探索微观世界的新窗口,为人类揭开宇宙奥秘写下新篇章。
据新华社
相关
1 “幽灵粒子”是个啥?
首先要说的是,它太神秘了!
中微子是宇宙基本的粒子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物质粒子。现在,宇宙中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巨量中微子,大部分为宇宙大爆炸的残留,每立方厘米大概有300个。
它们以接近光速运动,几乎不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穿透能力特别强,极难被探测,因此有“幽灵粒子”之称。打个比方,地球的直径是12700多公里,穿过地球这么厚的物质,100亿个中微子可能只会被截住一个。
中微子就像宇宙留给人类的一道谜题,直到1956年,人类才首次通过核反应堆捕捉到中微子的踪迹。从那时起,中微子便成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这,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无限好奇。
“在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粒子中,中微子占了其中的3种。如果中微子有一点点质量,对于研究整个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发展,乃至宇宙星系的性质会有很大影响。”王贻芳说。
科学家们认为,广泛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中微子,携带着非常多重要的神秘信息,其中就包括反物质世界的信息。
真的存在反物质世界吗?如果真的存在,它在哪里?
或许,能从中微子里找到答案。
从提出中微子假说,到首次发现中微子,再到证明中微子具有极其微小的质量,全世界科学家用了将近70年。中微子质量排序是目前全球争相研究的前沿热点难题,在此之前,有关中微子的重大发现,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规律,产生新知识。”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王贻芳奋战在基础科学研究一线。在中国做中微子振荡实验,成为他一大心愿。
2003年,王贻芳带领团队论证设计了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并于2012年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科学》杂志将这个发现列为当年“全球十大科学进展”。
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接过了接力棒,开始测量中微子的质量顺序,有望揭开“幽灵粒子”的另一个神秘面纱。
2 追溯万物的开端,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意义?
“中微子与我们的最直接联系,可以追溯到万物的开端。它决定了我们能否存在。”王贻芳说。
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极早期,空间中曾遍布着微小的“密度涨落”,它们是未来所有星系、恒星乃至生命的原始“种子”。但如果中微子完全没有质量,它就会以光速飞驰,从而将这些珍贵的初始“种子”全部抹平。
王贻芳解释,正是因为有一点点微小的质量,中微子才得以减缓速度,允许宇宙早期的“密度涨落”被保留并放大,最终引力才能成功地凝聚出星系、银河系、太阳、地球以及人类。
“我们研究中微子,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纯粹探索。它短期内可能确实没有直接的用处,但从长远来看,其价值是无法预料的。就像电刚被发现时,人们也不知道它将来能用来做什么。”曹俊说,“这正是基础研究的意义:我们先去理解世界,而改变世界的种子,往往就埋藏在这份理解之中。”
3 为何要去地下700米?
捕捉中微子的大科学装置长什么样?
如果俯瞰,中微子的中心探测器好似一个超级大的西瓜,浸泡在44米深的水池当中,正睁大“眼睛”寻找中微子的踪迹。水池顶部,则是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宇宙射线径迹探测器。
至于为何要建在地下?答案是过滤“噪音”。
王贻芳告诉记者,地面上有很强的宇宙射线,会干扰对中微子的探测。700米山体和岩层就相当于过滤器,可将宇宙射线的强度大幅降低,让研究者得到纯净的中微子信号。
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世界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当然,这个“大”,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之前国际上类似的实验只有我们的1/20,甚至1/50,不可能沿用过去小装置的方法,必须发明全新的技术。”王贻芳说。在王贻芳身上,综合着坚毅果断与严谨理性,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难关,总是坚持而不妥协地克服。他常说,“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一辈子做的事都是第一次,不可能有别人替你做出来,只能靠自己。”
凭借一股拼劲,王贻芳带领团队研制出新型光电倍增管及其水下防爆系统;研发出高洁净度、高密封、高效率的液闪纯化系统;完成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架等关键部件的设计、研制及安装;制造出直径达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创下多个“世界之最”。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从今年8月26日开始运行,取数。王贻芳来实验室的频次,也由建设时期的每月一次,变为不定时来一次。可这里,依旧是他放不下的牵挂。
“这个装置设计寿命是30年,除非关门,或者被拆掉,否则我一直都会为它操心,直到我闭眼那天。”王贻芳说。
4 聚焦振荡参数测量,为什么要不遗余力提高精度?
我们目前测量的中微子振荡参数,是自然界的基本常数。这些参数的精确数值,对许多前沿研究来说,至关重要。
“比如,物理学中一个未解之谜:中微子是否是自身的反粒子?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我们为何能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曹俊说,对这个问题的最终判断,依赖于我们对中微子基本参数的精确了解。如果这些基本参数测不准,科学界可能就需要耗费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投入巨大资源去设计多个新实验来反复验证。
曹俊认为,如果对这些参数的测量足够精确,许多原本模糊的物理图像会变得非常清晰,我们也能够借此检验是否存在超出标准物理模型的新物理。
JUNO刚刚发布的首个成果,正是这一精确测量理念的生动体现。该成果显著提高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测量精度。该参数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测量:一种是利用太阳发出的中微子,另一种是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中微子。但这两种方法此前对中微子振荡参数之一的质量平方差的测量结果,有大约1.5倍标准偏差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可能是源于实验误差,但也可能暗示存在新物理。我们进行高精度测量,能够以更高的准确度澄清这一差异,解决测量不一致问题。”王贻芳解释。
据新华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