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流行的“多元审美”,成了最好遮羞布。过去选美有黑幕,大家还遮遮掩掩,现在好了,一旦被质疑,就把“多元审美”“打破刻板印象”的大旗扛出来,你能咋地?
------
1
这个世界越来越魔幻了,魔幻到选美比赛领奖台上站的冠军,能让台下的观众怀疑自己是不是眼睛出了问题。
先是陕西,蹦出个“最美身材奖”,那身形魁梧得让人误以为是主办方请来的荣誉保镖,顺带领了个奖。

紧接着是辽宁,冠军张倩小姐那张充满建筑美学的国字脸和略显敦厚的体格,配合着始终不肯见光的评委名单和评分标准,让“多元审美”这个词听起来像来自外星。

还没等大伙儿从东北的审美风暴里缓过神,广东又炸了个更响的。舆论哗然了。我呢别出心裁,以为”多元审美“要关照老年人,真不歧视更年期妇女了,这是一个进步。

但没想到15号选手捧着奖杯还没捂热,组委会就跳出来说“不好意思,工作人员手滑,您是’太太组’的,女模冠军是另一位”。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大赛副主席罗云琦通过社交平台回应称,15号模特是太太组冠军,女模组广东冠军实际是37号女模特,当天系工作人员发错奖杯与证书,组委会已向15号选手致歉并补寄太太组冠军证书。
模特大赛冠军直接颁错了人?!
奖杯能拿错,证书能乱发,这比赛的组织水平,业余到这个程度?
我怀疑“太太组”是临时编出的借口。
国际模特大赛已连续举办27届,此前这一赛事分设男模组、女模组、少儿组,从未有“太太组”啊。
这接二连三的“惊喜”,已经不是“审美差异”能糊弄过去的了。这感觉就像你去高级餐厅点了一份“精选和牛”,端上来的却是注水猪肉,厨师还振振有词:“我们这是基于多元味觉体验的创新烹饪……”





就问你服不服吧?
2
为什么这些跌破眼镜的冠军能集中亮相?
道理简单得像一加一等于二,只是有人非要说等于三。
很显然,规则死了,利益就活了。任何比赛,一旦评委名单、打分细则成了“机密”,那么冠军的归属就必然从“才艺PK”滑向“关系PK”或“财力PK”。
辽宁赛事打死不公开评委是谁,广东赛事连奖杯都能发错,赞助商、医美机构若隐若现。在这种背景下,选出的冠军自然与服务赞助商、平衡内部关系的“任务”挂钩,至于大众觉得美不美,Who cares?
舆论骂几天就过去了,但利益是实实在在的。
正好,全球流行“多元审美”,这成了最好的遮羞布。过去选美有黑幕,大家还遮遮掩掩,现在好了,一旦被质疑,就把“多元审美”“打破刻板印象”的大旗扛出来,你能咋地?

这招很高明,谁质疑谁就是审美狭隘,就是不懂得欣赏内在美。
我们支持真正的多元,但反对把“多元”当成筛子,什么歪瓜裂枣的利益输送都能漏过去。
当“多元”的标准由几个不敢露面的人定,这不就是对“多元”最大的讽刺吗?这是“多金审美”吧?
3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对这种选美丑闻会感到特别不舒服?
仅仅是因为嫉妒吗?不,审美偏好可能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看,人类对“美”的偏好,并非凭空而来,它曾经是一套高效的生存与繁衍指标系统。
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那些被认为“美”的特征,比如对称的五官、匀称的身材、光滑的皮肤,往往是一种间接信号,意味着健康的身体、强大的免疫力和优秀的基因。
我们的祖先靠着这套直觉偏好,更容易找到能诞下健康后代的伴侣,这套偏好就被写进了基因深处。
全球各地对美女虽有细节差异,但大体标准有共性:健康的皮肤、饱满的精力、均衡的体型。这套底层逻辑,是跨越种族的生存智慧。
而今天的这些选美丑闻,粗暴地践踏了这套由进化塑造的、深植于我们内心的直觉。
当一个明显不符合这些健康、活力指标的人被推上“最美”的神坛,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黑幕”,更像是一场对人类共同生物本能的文化挑衅。它告诉我们:你们世代进化形成的对生命力的判断是无效的,在这里,资本和关系可以重新定义“美”。
所以,我们的不适感,不仅仅源于对不公平的愤怒,更深层次上,或许源于一种生物本能被羞辱的感觉:我们被强行要求去赞美一种被权力和金钱扭曲了的、与生命力本身无关的“形象”。
我们能接受小众的美,但无法接受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场赤裸裸的利益分配,包装成一场关于“美”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