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腔烂梗,正在毁掉中小学生
创始人
2025-11-20 21:05:41
0

作者 - 小在

监制 - 她姐

越来越多小学生,不会好好说话了。

对他们来说,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义,无非是三个字:那咋了。

为什么熬夜?“那咋了。”

为什么不好好上课?“那咋了。”

为什么老是重复同一句话?“那咋了。”

所有的问题和对话,全都能被一句慵懒随性的“那咋了”堵上。

他们像复读机一般疯狂传诵的语句,还有“包的”“栓Q”“受着呗”“因为我善”……

这些原本出自短视频、直播间的网络烂梗,开始不分场合、不分语境地出现在小学生的日常对话乃至书面表达之中。

在为新一代日渐退化的表达能力感到痛心之前,我们更应该追问: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说话?他们为什么只能这样说话?

图片

网络烂梗,统治全体小学生

当代小学生说的话,比天书更难懂。

“耐克鲨”“大香蕉一条大香蕉”“通通通通撒胡辣”“特拉辣累喽特拉拉辣”……每个字都认识,拼凑在一起后,就完全不知所云。

这些奇怪的词句,来源于儿歌歌词,以及国外的恶搞动画。

图片

图源:@妖精的尾巴

背诵课文时说东忘西的孩子们,在面对形同乱码的动画角色名称时,瞬间变身神童,过目不忘,且倒背如流。

图片

图源:@帅帅同学

这些没有具体意义的“外星文字”,成年人难以理解,但还能够忍受。

更让人无奈和恼怒的,是那些被小学生们整齐划一地当作口头禅的网络烂梗。

居于“小学生常用语排行榜”前列的,是“包的”二字。

“包的”可以不出差错地接住所有祈使句——爽快答应,让提出要求的一方无话可说,至于要不要做,全看当事人心情。

老师布置作业,“包的”;

家长要求早睡,“包的”;

学籍档案中的个人评语,酌情添上几个字,“我包会努力的”。

图片

图源:@55.Double Five

当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学生“尽量少说这种话”时,学生郑重其事地点头,嘴却跑得比脑子更快,“我包不说的”。

让人血压飙升的,远不止一句“包的”。

有小学生的地方,就有一个“那咋了”宇宙。

许多家长发现,自家孩子仿佛被植入了某种自动回复的程序,不论接收到什么信息,都能自动生成统一的回复:那咋了。

图片

“那咋了”,简单三个字,伤害性却惊人。

它带着三分轻蔑、三分挑衅和四分漫不经心,不仅能够精准拦截几乎所有的交流,还成为了试卷上的万能答案。

遇到不允许空着的大题,只写“解”字太窝囊,写“略”字又太敷衍,“那咋了”既凑了字数,又表明了态度,将它奉为所有试题的答案,再好不过。

图片

为了让语气更完整,他们偶尔会在问号的后面进行补充,“那咋了?受着呗。”

图片

图源:@沙琦玛

面对问句,除了回敬一句“那咋了”,将问号抛回去,还可以直接给出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因为我善”。

图片

只要答非所问地说一句“因为我善”,对话便走到尽头,事情就算翻篇。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交流变得越来越像鬼打墙,无论输入什么,输出的永远是“那咋了”“因为我善”,一问一答,即可回应世界上所有的批评、关心、困惑和好奇。

于是我们看见,“谢谢”一步步演化为中英混杂的“栓Q”,被小学生用在有关“栓”字的组词填空里;本应展现文字之美的作文,最终沦为网络烂梗集锦。

图片

在拉低一众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后,玩梗的热潮,逐渐变得有些不对劲。

面对看不顺眼的人事物,孩子们脱口而出的话,含“唐”量极高。

图片

图源:@迪达拉煎蛋

“唐”指向一种名为“唐氏综合征”的染色体疾病——唐氏患儿往往伴随智力发育迟缓,以及眼距宽、眼尾外眦上斜等特征。

取笑他人的病痛,早已越过了“玩笑”的边界。但当师长试图耐心解释、纠正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启动那套“已读乱回”的回应机制:“那咋了?”

4314ea23271486145f0b4b2115c3a421.jpg

更夸张的是,一些连乘法口诀都背不熟的小学生,张口闭口就是和性沾边的话。

一位服装店老板,被一个身高还不及她腿长的男孩调侃,“我就喜欢这种少妇,很有味道”。

图片

图源:@粒子的粒

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在得知考试成绩时,无意识地嘟囔“考这么点分数不如出去站街”。

图片

他们或许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却将这些极具侮辱性质的语言,以开玩笑的形式,重复了一次又一次,直至它们成为日常用语的一部分。

到这一步,就不能再用“说说罢了”“不过是个梗”来搪塞过去了。

曾经不被上一代理解的我们,如今也愈发不理解现在的小学生。

可这真的是他们的错吗?

图片

烂梗从何而来?

公众要理解网络烂梗在小学生群体中的病毒式流行,必须先承认一个事实:

这些出言无状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这样说话的。

在网络语言的扩散链条里,最先制造、传播烂梗的,其实是成年人。

小学生们逢人就说的“那咋了”,起源于短视频博主“鸭鸭米”的灵机一动。

在一次直播中,鸭鸭米慷慨激昂地告诉粉丝,他发现“那咋了”可以回应一切的问题。

紧接着,他列举出一连串被人质问、遭人刁难的情境,再一遍遍重复“那咋了”的三字箴言,效果立竿见影,“人传人”的现象很快出现——

直播间的观众,开始用“那咋了”刷屏;屏幕之外,越来越多人加入“那咋了”大军,将这句话口口相传。

图源:@鸭鸭米

成年人把一时兴起的玩笑和抽象话,反复转发、引用、再创作,孩子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自然也会照葫芦画瓢,成为大人的翻版。

环境同样在助推。许多父母把孩子不限时地交给手机这个“电子保姆”,而算法又把所有即时流行的内容,不加筛选地推到未成年人眼前。

共青团中央发布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生长于5G时代的孩子们,年龄有多大,网龄就有多长。

铺天盖地的网络烂梗,比教科书上的标准汉语更早进入他们的生命,成为他们的“母语”,成为他们面对任何事时,最本能的反应。

图片

电视剧《欢乐家长群》

更讽刺的是,比孩子更理性、更有自控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成年人,同样躲不过烂梗的侵袭。

前阵子,童星荣梓杉被曝出轨。在前女友晒出的聊天记录中,荣梓杉说的每句话,几乎都以“测”(草)和“奥凯”(OK)收尾。网速不够快的人,甚至看不懂他在说什么。

大家回忆起荣梓杉早年在《花儿与少年》中的表现:短短几分钟的切片,“奥凯”不断,令人厌烦。

综艺《花儿与少年》

起初,人们把这当成笑话看,但没过多久,自己就成了笑话的一部分。

有人发帖求救,称自己不幸中招,染上荣梓杉的口癖,“我说话动不动就奥凯奥凯测测测,咋办?”

图片

图源:@吃啥都蘸番茄酱

简短、高频出现和不断重复的网络烂梗,完美适配于人类的记忆曲线——它越是简单和常见,就越容易被记住并模仿。

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的不断精简化,和表达能力的不断萎缩。

没有人在使用烂梗时,是冲着“损伤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一点去的。大家的初衷,不过是在茶余饭后开开玩笑、找点乐子。

然而,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的人们,逐渐发现自己不会说“人话”了。

315a4f035b6b758aa52814b4bc07f8d7.jpg

图源:@桂树

有人想在朋友圈发一段年终总结,抓耳挠腮一整天,最后只有“2025”四个字是原创。

震撼的自然景观、跌宕的故事情节,被压缩成“炸裂”;惊艳、赞叹、感慨,这些在情绪的谱系中相差甚远的感受,被统称为“绝绝子”。

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语言不仅表达了我们的所思所想,也反过来塑造着我们思考和处事的方式。

习惯用“因为我善”来终结一切话题的小孩,很难再认真而有条理地回答一个问题;把“那咋了”挂在嘴边的人,也很难与他人建立具有共情和温度的深度交流。

图片

图源:@脱口秀大Z

当选“2024年牛津年度词汇”的“脑腐”(brain rot),形容的正是大量无意义娱乐内容的刷屏,对人类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造成的损伤。

“脑腐”的状态,在表达中得到最直观的呈现——越来越多人无法顺畅使用母语,其中甚至包括内容生产者、中文系学生,以及靠说话吃饭的成年人。

2024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存在表达能力下降的情况,具体体现为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和难以准确描述自己的想法。

词不达意、有口难言,成为一代人的集体症候。

图片

好好说话

面对集体性的失语,人们开始采取行动。

有人发现孩子开口即烂梗,便诉诸暴力,孩子每说一句烂梗,就等价兑换一个巴掌。

还有人想从源头治起,彻底切断孩子的网线,以绝后患。

然而,因为垃圾讯息和低俗内容而将网络拒之门外的人,也同时拒绝了它的生机勃勃、精彩纷呈,以及它所承载着的知识、创意和视野。

新词的出现,是语言发展的必然。每年有上千个汉语新词诞生,它们的一部分,例如“内卷”,确切地形容了旧语言无法描述的新现象,使源远流长的汉语始终充满活力。

其中没那么好的部分,也遵循着短则数月、长则一年的网络用语生命周期,渐渐被人们淘汰和遗忘。

图片

电视剧《小欢喜》

网络热梗的浪潮来得快,也退得快。

当年人们津津乐道的“神马都是浮云”,如今真的化作浮云了。

现在风头正盛的“那咋了”,终将像其他红极一时的热梗一样,被下一轮浪头盖过去。

面对网络热梗对语言能力的侵蚀,在以暴制暴和因噎废食的消极防守之外,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一位语文老师发现,学生们总是异口同声地用烂梗回应她。于是,她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试着以孩子们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们“当你脑子里只有这种话的时候,其他的那些优美的、好的语言都全部被覆盖了”。

图片

图源:@文小叨老师

大人们在教导孩子好好说话的同时,也在重新练习表达。

38万个受困于表达、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加入了豆瓣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午后阳光透过窗帘,围墙挡不住的树枝,闪闪发光的雪,古早的游乐园……他们想要知道,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那些藏匿在生活中的美,想要找回年少识字时,从一句诗中获得的感动。

图片

图源:“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

在努力进行表达复健的人们口中,一地的碎玻璃,“像一片拍碎在岸上的浪潮”。

冬天的一阵让人莫名哀愁的雨,可以被诗意地理解为“天空知道我很难过但是无处哭泣,于是为我下了一场盛大的雨”。

失语的困境,被一次次真挚的表达化解。

孩子们说的话,是成年人表达的回声。与其责怪他们学会了什么,不如回头看看,我们给过他们怎样的示范。

只有我们认真、耐心、清晰地使用语言,孩子们才能感受到语言原本的样子——它的瑰丽,它的丰饶,它的力量,它描述世界的能力。

如此一来,任何烂梗,都无法替代他们真正的表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第一资讯】“微友麻将真的有挂... 网上科普关于“微友麻将有没有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微友麻将作*弊开挂的方法以及开挂对应的知识...
终于懂了“瓦力棋牌开挂神器”(... 您好:瓦力棋牌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9752949】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
今日重大通报“微友山西麻将到底... 今日重大通报“微友山西麻将到底有挂吗”(必胜开挂神器)您好,微友山西麻将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
终于明白“欢乐游开挂器”(太坑... 终于明白“欢乐游开挂器”(太坑了原来有挂)您好,欢乐游这个游戏其实有挂的,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
今日重大通报“福建兄弟十三水真... 您好:福建兄弟十三水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4282891】很多玩家在这...
【第一消息】“蜀友汇可以开挂吗... 您好:蜀友汇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4282891】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
最新引进“浙衢麻将开挂器”(透... 有 亲,根据资深记者爆料浙衢麻将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咨询软件无需打开...
今日重大发现“扎西茶楼真的有挂... 有 亲,根据资深记者爆料扎西茶楼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咨询软件无需打开...
今日重磅消息“掌中乐游戏中心有... 您好:掌中乐游戏中心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9784099】很多玩家在这...
今日重磅消息“天天闲乐开挂器”... 您好:天天闲乐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需要了解加客服微信【4282891】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