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深圳正加速推进数据应用落地。11月19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应用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在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举办。
论坛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大湾区办)、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主办,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数字深圳联合创新中心、联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深圳数据交易所等多方承办。
记者从大赛组委会了解到,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在今年8月正式启幕,以“数创未来 智领全球”为主题,延续“产业出题、社会解题”模式,吸引近400支队伍、1500余名选手参赛,覆盖20多个内地省市、港澳台地区及美、加、澳、新等多个国家,规模与多样性远超往届,彰显了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
实际上,作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深圳早有顶层设计。今年3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计划提出至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
按照官方数据,2024年,深圳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600亿元,汇聚企业超2800家,均居全国前列,已形成覆盖芯片、模型、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记者了解到,目前深圳开放近200个市级重大应用场景,推动AI深入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等领域,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从当天公布的赛事结果看,历经三个月的激烈角逐,一批兼具技术深度与应用价值的优秀团队脱颖而出,21支技术赛队伍入围终评,6支团队分获一、二、三等奖;180支创意赛团队晋级。
记者留意到,来自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与浙江工业大学、深圳市创维技术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及企业团队,将技术赛奖项收入囊中。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文大学等团队获选“年度创新应用”,项目足迹遍布航空航天、通信技术、智慧医疗、数字影视等多元领域。
为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主办方称,多个优秀参赛作品将登陆深圳数据交易所,为不同行业提供丰富多元的解决方案,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力。
当天,来自政企研多方人士也建言献策。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秦世杰认为,数据与AI的融合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湾区的核心引擎,深圳始终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主动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华大集团创新中心CEO刘靓在演讲中则剖析了当前数据经济的核心症结。刘靓认为,AI发展已高度依赖公共互联网数据,但现阶段正面临“数据墙”瓶颈制约;而用户在法律层面虽拥有自身数据的所有权,却被排除在数据价值链之外,陷入“围墙花园”困局。为此,他提出以Open Data Labs搭建用户所有的数据网络,让用户真正实现对自身数据的拥有、控制与价值获益。
值得一提的是,《跨境数据流通合规与技术应用白皮书(2025)》也在当天发布。相关人士阐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跨境数据流通是激活要素价值、深化国际合作的关键命题。在此背景下,《白皮书》以前瞻视角预测全球数据跨境规则演进路径与技术发展方向,同步提出适配未来规则的政策支持建议,为构建安全高效的跨境数据生态和数据流通环境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为跨境数据流通提供有力指引。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此主办方称,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历经三届运作,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创新资源共享,打造联结湾区、面向全球的“创新桥梁”,并推动赛事成果从“赛场”走向“市场”。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