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凭借“AI驱动航天精密电子元器件多地协同智能工厂”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2025年度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成为贵州省此批唯一入选企业。
这一突破,不仅是企业自身转型的里程碑,更为观察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一扇窗口。
作为电子元器件领域的领军企业,航天电器曾面临西部企业普遍存在的瓶颈:高端人才难引、创新资源不足。该企业以开放视野谋划发展路径,将研发触角伸向远方——在上海设立研究院,在深圳、成都、武汉等创新高地布局研究所,构建起“总部技术中心+一院七所(科创飞地)+外创团队+产学研合作”的离岸孵化平台。
“人才在哪里,研究所就建到哪里;技术在哪里成熟,就从哪里导流回贵州。”这一创新机制,让企业成功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引才聚智的强磁场。如今,航天电器不仅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配套任务,更在商业航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
航天电器的成长壮大,正是贵阳经开区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之一。这里虽深处西部内陆,却凭借清晰的产业导向和精准的招商服务,培育出深厚的产业沃土。
“十四五”以来,贵阳经开区明确“两主一特”产业方向——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着力构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2024年,“两主一特”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区非烟部分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8.4%,其中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制造在全市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展现出强劲的集群效应。
成绩背后,是一套精准高效的招商机制。通过绘制“两图两库两池”,运用“一图三清单”,贵阳经开区打出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标房招商、驻点招商的组合拳,让招商工作靶向更准、成效更实。五年来,全区引进签约项目147个,签约金额超320亿元,其中80余个项目精准落子“两主一特”产业棋盘。
企业的转型与区域的产业集聚,正在这里形成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当企业创新活水持续涌入,经开区的产业生态则为这些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腹地。二者相互赋能,共同绘就出一幅充满活力与韧性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通讯员 常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朱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