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友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一些卫生间标识。
“我只想上个厕所,别考我了行不行!”社交平台上这句网友的无奈调侃,近日引发广泛共鸣。当下,众多商场、景区、酒店的公共卫生标识日趋“抽象化”,正三角、倒三角、极简线条、几何剪影……看似充满“设计感”,却让内急者频频陷入窘境。有人反复辨认,有人误入折返,甚至需工作人员协助方能“破译”。本应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竟沦为考验观察力与逻辑推理的“考场”。
公共空间标识系统的核心使命在于清晰传递信息,而非彰显艺术创意。国家相关标准早已明确:男厕标识应为穿裤装的人形,女厕为穿裙装的人形。这项推荐性标准凝聚着多年实践共识,兼顾不同年龄层、文化背景人群的辨识需求。然而部分场所为追求所谓“高级感”或“文化特色”,刻意回避通用符号,代之以高度抽象的图形语言,致使形式凌驾功能、审美压倒实用,最基础的便民服务由此变得晦涩难辨。
更值得警醒的是,这种“设计失焦”折射出公共服务理念的偏差。公共设施面向全体公众,涵盖老人、儿童、异地游客乃至认知障碍群体。当标识需经“破解”方能理解,本质上是对弱势群体的漠视,亦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缺位的体现。公共服务标识应以功能性为根基,在确保清晰可辨的前提下,再适度融入文化元素或美学表达。比如,天津某酒店采用民族服饰剪影配以醒目的“男/女”汉字,广西民族博物馆在特色造型旁辅以通用符号及中英文标注等等。这些优秀范例证明,实用与美观本可兼得,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践行“以人为本”。值得欣慰的是,已有商场开始倾听民意,通过在抽象图形旁增补文字、放大字号、增设双语标识等措施积极整改。
方寸厕所标识,映照城市治理温度。解决内急不该是一道谜题,与其在形式上标新立异,不如回归“一目了然”的初心。毕竟,公共服务的至高境界,是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处处受益于它的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