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在宅文化盛行、外卖一键即达、人工智能逐渐替代体力劳动的今天,“行走”这一最原始、最基础的人类行为,似乎正被遗忘。然而,沙恩·奥马拉的《我们为什么要行走》却以坚实的科学证据和生动的叙述告诉我们:行走不仅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更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的“良药”。
奥马拉在书中开篇便指出,直立行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标志。它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让我们能够使用工具、搬运食物、拥抱爱人。更重要的是,行走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正如作者所说:“直立行走让我们挺立身姿,与世界产生连接,并在其中感受自我。”
而在演化过程中,行走甚至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奥马拉提到一个有趣的案例:海鞘在幼体时期拥有简单的大脑和脊索,可以自由游动;一旦固着在岩石上,便会“吃掉自己的大脑”。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大脑是为运动而演化的产物。如果我们停止运动,大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奥马拉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为了在运动中工作的。现代人长时间久坐,不仅导致肌肉萎缩、代谢下降,还会影响大脑功能。书中引用了一项斯特鲁普实验:站立时人对不一致刺激的反应速度比坐着时更快。这说明仅仅是站立,就能激活认知功能。而行走更进一步,能增加大脑血流量,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分泌,这是提升学习与记忆的关键分子。
另外,户外行走还是情绪的天然调节器。奥马拉引用了一项研究,参与者被要求选择走地下隧道或沿河的户外路径。结果发现,所有人都大大低估了户外行走对情绪的提振作用。在自然环境中行走后,人们的情绪自评分提升了三分之一。
最令人惊喜的是行走对创造力的激发。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与坐着的人相比,在跑步机上或户外行走的人,在发散性思维测试中产生的创造性想法要多出许多倍。行走让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负责走神、联想)与主动执行网络(负责专注)实现了美妙的协同,从而让新想法“自由流动”。
在书中,奥马拉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走”,也给出了“如何走”的建议,包括设定步数目标,并鼓励读者使用手机记录步数,与同龄人比较;选择适宜环境,如城市中的绿地、公园,甚至是一条安全的街道,作为理想的行走空间;将行走融入日常生活,如提前一站下车、步行上班、午休散步等;与朋友、家人一起行走,结伴而行等。
在科技日益替代人类劳动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主动行走,回归身体的本能。正如奥马拉所说:“只有停止行走,你才开始变老;不能因为变老,就停止行走。”
可以说,《我们为什么要行走》不仅是一本关于神经科学与演化的科普书,更是一本写给现代人的生活指南。它用科学告诉我们:行走,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在这个越来越趋向“静止”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迈开双脚,走出健康、走出灵感、走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
[爱尔兰] 沙恩·奥马拉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原标题:《不止是走路!神经科学家告诉你:行走如何塑造人类》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肖雅文
来源:作者:童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