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专注于事实与逻辑,通过多维原创分析,我们带你穿透事件表象,看见趋势、结构与人性的真相。
有些荒诞,不是戏剧写出来的,是现实亲手打在你脸上的。
这两天我一直在想:到底是这个世界越来越离谱,还是我们早就习惯了离谱,只是这次离谱到了遮不住?
江苏科技大学通报郭某事件的那一刻,我的心底突然蹦出一句话:
“原来高校里最脆弱的,不是学术,而是审核。”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靠一套堪比爽文男主的人生履历,轻轻松松当上博士生导师,拿走1800万科研经费,头衔一个比一个唬人: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高被引科学家……
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写了也会被骂:“作者你能不能尊重一下读者的智商?”
但它偏偏就发生了。
而且就发生在我们最以为“理性、严谨、干净”、也最需要保持“可信度”的地方——大学。
我不想批判某一个人。我更想问一句收在心里很久的话:
到底是谁,把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送进了最不该被谎言玷污的地方?
荒诞不是从造假开始的,而是从没有人认真看开始的
我第一次读完郭某的履历时,脑海里只浮出四个字:
“太顺滑了。”
顺滑到什么程度?
一张完美得像“AI模板生成”的简历。可不是越完美,越应该小心的吗?结果是所有的审核环节都没有“怀疑一下”的习惯。
真相从来不是漏洞太深,而是信任太浅
没人愿意去查,因为查了,大家都要负责。
学校愿意信,因为引进一个“院士”,今年评估能加分。领导愿意信,因为能写进政绩材料。地方愿意信,因为人才落户能领补贴。专家愿意信,因为同行没意见自己就别惹麻烦。学生愿意信,因为哪敢不信?
一整条链条,像流水线一样,把一个彻头彻尾的假人,推上神位。
我们每一次说“审核不严”,其实都是在给懒惰找借口。
真正的关键词只有一个:“动机”。
只要所有人都想“赶紧引进、赶紧报上、赶紧完成指标”,那造假根本不是漏洞,它是一张“最好用的门票”。
最让人心疼的不是经费,是那些学生他们跟着一个假导师走了两年,这两年谁赔?
六个博士,十多个硕士。
他们写的论文、做的实验、熬的夜、挨的骂、交的稿、被退回来几十次的实验数据……
如今全成了废纸。
学校说:“我们已妥善安排新的导师。”
可我真想问一句:
什么叫妥善?换个导师,就能把两年青春补回来?就能把领域方向倒转回来?就能把挫败感、羞耻感、慌张、恐惧一起抚平?
我见过一个学生哭着说:
“我当初选择他,是因为我想跟一个‘真正厉害的人’学习。”“现在我连自己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我太天真了。”
那一刻我鼻子酸得不行。
学生走进大学,是带着对知识的信仰。但如果知识的守门人都不守门,那信仰会碎得比玻璃还快。
希望下一代学生,不再需要再用青春替别人擦屁股。
真正的危机不是郭某,而是“郭某们为什么能成功”这件事撕开了一个层层发霉的现实:
高校评价体系,被头衔绑架得太严重了。什么最值钱?不是论文,不是成果。
是“头衔”。
只要你是“院士”“杰青”“长江”,简历就能直接跳过80%的审核。
头衔,一夜之间,把一个人从平凡变成神明;同样也可以把学术拉进泥潭。
而那些“买来的、包装出来的、野鸡机构给的头衔”,就在这种氛围下被当成金字招牌。
这是整个体系的病,不是一个人的病。
审核制度和利益链条造就了郭某们的天堂简历写得漂亮,扫描件发得整齐,会议上专家点点头,领导签个字,人才就落户了。
信息核验?没人真查。海外履历?靠候选人自己说。专利有效性?不懂也不查。论文真伪?没时间看。
这不是审核,这是盖章。
当利益链条太顺滑,人人都想“快点办完”。人才引进有专项经费。地方政府也有补贴。学校有绩效。学院有奖励。
只要成功引进,所有人都得利。一旦出事,所有人都装不知道。
如果激励机制错误,腐烂就是必然。
我们正在用崩坏的机制,评价真正做学问的人
一个真正埋头十年、二十年在实验室里干活的研究者,没时间写漂亮的包装材料,没心思找中介、跑关系、凑头衔。
他的成果可能默默无闻,他自己可能微不足道,但他撑着这个国家最真实的学术底盘。
而“郭某们”这样的人,靠吹、靠假、靠包装、靠关系……反而一次次拿走资源。
当造假能成功,真诚就会被羞辱。当劣币驱逐良币,人才终会逃离。
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经历。她本科双一流、硕士顶尖实验室,努力到每天睡4小时。毕业求职时,一场场面试被刷下来。理由千奇百怪:“缺经验”“岗位满了”“我们要更合适的”。
她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忘不了:“我不是输给了别人,我是输给了一个我根本看不见的世界。”
而造假者呢?像走滑梯一样滑进了别人爬不上去的地方。
她越努力越焦虑。他越造假越风光。
这不是讽刺,这是现实的残酷对比。努力的人摔伤膝盖,钻空子的人升到讲台。
阿伦特说过:“真正的恶,不是咆哮的怪物,而是心不在焉的日常。”
造假的恶,不一定来自造假者本人。更多来自那些“明明该看,却没看;明明该查,却没查”的人。
写在最后“当制度给予骗子通道,诚实的人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郭某会被调查,会被处理,会被写进新闻里。但这件事真正该被写进教科书的不是他,而是“他为什么能成功”。
但如果这次只有一个人被处理,那下一个“完美履历”的骗子,很快就会出现。
真相不是“他骗得太好”。真相是:我们的审核体系,不需要你真的优秀,只需要你看起来优秀。
今天,一个高中学历的造假者能做到博士生导师;那明天,我们该相信谁?又由谁来保证我们能相信?
这个问题,留给每个人。
—— 在喧嚣中,愿我们仍与思考同行。
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若本文对您有所启发,欢迎点赞、关注,支持我们持续创作深度内容。
原创作者:欧阳晴风 | 来源:克网中国 | 转载请注明来源并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