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运营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去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全国39个城市榜上有名,扬州市成功入选。
当前,北斗规模应用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关键阶段,扬州试点情况如何?围绕北斗系统在大众消费、工业制造、融合创新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移动扬州公司,探寻该公司“筑基、构建、赋能、深耕”四维发力,以北斗“智芯”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实践路径。
筑基:织密“天网”筑牢应用根基
“北斗应用,基建先行。只有让卫星信号‘精准落地’,才能让后续场景创新更有底气。”扬州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内唯一拥有CORS站(高精度定位基准站)网络资源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已在全国建成4000余座CORS站,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这张“天地一体”的定位网络,正为各地北斗应用提供“厘米级”支撑。
目前,扬州规划部署的8座CORS站已全部建成并完成组网,如同为城市装上8个“精准坐标仪”。今年,扬州移动再添新动作:新建710个具备北斗定位功能的通信基站,同步完成389个存量基站的北斗功能改造。
“要让‘北斗之光’照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扬州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速推进扬州北斗应用试点工作,公司整合总部、省、市三级资源,成立北斗专项联合专班,加速推进更多场景落地、更多技术迭代。
构建:三大首创技术构建完整体系
基建是“骨架”,技术便是“灵魂”。在北斗产品能力建设方面,中国移动构建了完整的“端—网—云—用”一体化产品体系,其中三项“全国首创”技术更是直接破解北斗应用的关键瓶颈。
——5G+北斗室内外定位技术。这是全国首个室内外泛在连续高精度立体导航系统,解决了传统北斗在室内“信号弱、定位难”的痛点,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商场导航、地下管廊巡检等场景。
——5G+北斗融合播发技术。该技术直击北斗应用的成本痛点,最高可节省90%的云资源扩容成本。“以前若要扩大北斗服务范围,需额外投入大量云服务器。现在借助这项技术,相当于‘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为大规模应用降本增效。”扬州移动工作人员介绍。
——5G+北斗融合通信技术。该技术实现了“手机直连北斗短信”的突破。7月北京暴雨期间,中国移动就为北京用户免费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北斗短信服务。即便在基站信号中断的极端环境下,用户仍能通过手机发送含定位信息的求救短信,这相当于为民众打开了一条“永不中断的应急生命线”。
赋能:跨域平台“牵线”产业生态
北斗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与千行百业的“化学反应”。扬州移动依托母公司资源,在跨区域平台建设中持续发力,为北斗应用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体系。
由中国移动参与建设的北斗数据中心平台,整合北斗定位与行业数据,为智慧交通、应急救援、能源安全等6大领域提供服务。在长三角地区的无锡“车路云一体化”试点项目中,北斗时空智能技术与车路云技术深度结合,让车辆能“实时感知”周边路况;更与德国博世集团达成合作,为车企提供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能驾驶方案。
深耕:本土“开花”激活城市治理场景
“试点的核心是‘落地’,让北斗技术真正嵌入扬州人的生活,服务扬州发展。”扬州移动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扬州移动已协助本地政府在交通、城管、公安、法院等领域,完成1480套单北斗设备终端更换与安装——这些终端如同北斗的“触角”,正让城市治理更精细、更高效:
在扬汽集团,“两客一危”车辆(旅游客车、公路客车、危险货物运输车)已进行了单北斗终端更换;在市城管局的环卫作业场景中,近500辆环卫车的单北斗更换项目“升级”效果同样显著;在公安领域,258辆执勤车辆的单北斗模块安装让应急处突更迅速。
从交通出行到城市治理,从应急处突到政务管理,北斗技术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融入扬州城市运转的方方面面。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