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底
江苏首个脑机接口病房落地南京
经过4个月的筹备建设
这间集
“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治疗”于一体的
适应脑机接口技术的智能化病房
在东部战区总医院亮相
这间特殊的病房
走廊以米色为主色调
柔和的光线搭配温润的色彩
有效缓解患者的就医焦虑
不同病种的病房更是暗藏玄机
处处体现着“精准康复”的理念
“针对帕金森患者,我们把病房涂成‘多巴胺色’。”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马驰原教授介绍,帕金森病的核心问题是多巴胺分泌不足,特定颜色能间接促进患者大脑多巴胺释放,辅助缓解震颤、僵硬等症状;而癫痫患者的病房则采用淡蓝色设计,通过平静的视觉环境减少外界刺激,降低癫痫发作风险。
除了色彩疗法,病房还引入了“声音康复”技术——定时播放40赫兹伽马频率的音乐。研究表明,这种频率的声音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脑部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为康复增添“听觉助力”。
最引人注目的是病房内的“天轨系统”
这一常见于康复医院的设备
被提前引入临床研究病房
“它能通过悬吊减轻患者体重,让原本无法行走的患者在保护下进行下肢运动训练。” 医护人员演示,天轨的加入让术后早期康复成为可能,帮助患者更快从脑机接口手术中获益。此外,病房还配备了肢体功能训练仪、语言吞咽康复设备、脑部电刺激设备等,形成“术前评估—术中精准—术后康复”的完整链条。
医护人员介绍
“术后3个月,
患者不仅能戴着气动手套拿起矿泉水瓶,
还能徒手握住木块——
这意味着脑机接口帮助他
实现了大脑功能重塑,
朝着生活自理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间融合“黑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病房
不仅标志着
南京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加速科技成果
从“实验室”走向“病床旁”
更让患者看到了
神经功能重建的新希望
在病房建设期间
东部战区总医院完成了
首例“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手术
“该手术采用的是国产半嵌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与马斯克团队的Neuralink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安全性优势。”马驰原介绍,“Neuralink需要将电极直接插入脑内,而我们的设备完全放置在硬脑膜外,这层硬脑膜就像天然保护罩,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降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风险。”术后3个月的评估显示,患者右手功能已出现明显改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摆脱外部设备,实现自主喝水、吃饭、穿衣等生活自理动作。”马驰原强调,“目前脑机接口的首要应用人群是颈脊髓损伤导致的高位截瘫患者,随着技术成熟,未来还将拓展至中风脑出血偏瘫患者、帕金森病患者等群体,为更多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提供解决方案。”
此外,南京医院与全国多个企业达成签约合作,并正式成立“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脑科学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该专委会集结了神经外科医生、脑科学科研人员、高新企业代表等多方力量,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让实验室里的技术快速走到病床旁。采访中记者获悉,签约合作项目涉及脊髓损伤、吞咽功能障碍、脑转移瘤等多个领域,落地脑机接口病房后,将催生原创性成果,推动国产设备早日获得医疗器械许可证,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