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几十年来培养了中国顶尖的科学和工程人才。如今,它正处于人工智能革命的前沿。
作者:萨丽塔·拉伊
2025年11月19日上午6:00(GMT+8)

北京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清华大学校园里,全国顶尖的理工科学生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学校东门附近的羽毛球场上,回荡着学生们的呐喊声和欢呼声。而在新建的脑与智能实验室大楼里,工作氛围则更为安静,但同样充满激情。研究人员在布满方程式的白板和刺鼻的油漆味中,努力破解人类思维的奥秘。
今年对中国来说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人工智能初创公司DeepSeek凭借其创新的大型语言模型震惊了整个科技行业,其成功也让这些年轻的天才们信心倍增,他们相信自己有机会与世界顶尖人才一较高下,甚至超越他们。迄今为止,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已经创办了至少四家中国顶尖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在清华大学占地1200英亩的校园里,雄心壮志日益高涨。学生们骑着清华标志性的紫色自行车,穿梭于历史悠久的清代建筑和时尚的咖啡馆之间。多年来,清华大学展现了其强大的学术实力,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球排名中,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化学工程等学科均名列前茅。
除了众多校友创办初创公司外,其毕业生还在阿里巴巴集团和字节跳动等大型科技公司担任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角色。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名为Accel的人工智能芯片,旨在与行业领军企业英伟达(Nvidia Corp.)的产品展开竞争;他们还开发了名为DrugCLIP的药物发现引擎,以及名为Absolute Zero Reasoner的训练协议,该协议使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在无需任何人工数据的情况下自主学习。
清华大学的师生们正在悄然积累大量的知识产权。据最新统计,该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在引用量最高的100篇论文中数量已超过其他任何高校,并且每年获得的专利数量也超过了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总和。根据数据分析服务公司LexisNexis的数据,清华大学在2005年至2024年底期间共获得了4986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专利,其中仅去年一年就获得了900多项。总体而言,中国目前在全球这些领域的活跃专利族中占比超过一半。
“这是不到十年内创新领域发生的惊人转变,反映了中国为成为人工智能超级大国而齐心协力的努力,”LexisNexis 驻波恩的知识产权分析与战略高级总监 Marco Richter 表示。

2024年,清华大学本科新生参加开学典礼。摄影:易海飞/中国新闻社/VCG/Getty Images
全国性教育战略的核心从小学开始,将人工智能与数学和语言课程并列教授。这一举措培养出的科技人才队伍比美国更为庞大:据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为357万,而美国仅为82万。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去年报道称,STEM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已达到每年500万。

注:数据显示按报告年份统计的有效专利、无效专利和专利族(在不同国家或司法管辖区提交的专利申请的集合)的数量。
中国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受困于死记硬背和标准化考试,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扼杀了批判性思维。但清华大学正在改变这种现状。清华大学的传奇教授姚其順是中国唯一的图灵奖得主,他曾在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多年,之后回到中国执教。他创立了创新性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姚氏班,该课程以其严谨的跨学科教学方法而闻名。脑与智能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计算神经科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人工智能初创公司Sapient Inc.正是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成果。2023年,在哈佛大学脑科学实验室,两名本科生王冠和陈威廉开始构思一个受大脑分层推理启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他们的早期实验发展成为Sapient的分层推理模型(HRM),该模型模拟了大脑的处理过程——缓慢而有条不紊的计划与瞬间的反射性反应相结合。在推理基准测试和复杂的数独谜题中,该模型的表现优于OpenAI和Anthropic的大型模型。
王和陈,现年均为24岁,认为他们的研究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一条另辟蹊径,与目前硅谷流行的大型语言模型截然不同。他们的策略是构建一个能够掌握任何任务、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
“我们拥有一条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独特技术路径,”陈在校园内他保留的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比现有模型好十倍的人工智能模型架构。”
清华大学的论文库规模更大,但引用次数少于美国顶尖同行。
来源:LexisNexis

注:此处所指专利资产指数定义的排名前 20% 的专利。技术相关性评分(0 为最低分)衡量大学专利被后续发明引用的频率,体现其研究的影响力。全球所有专利的平均分为 1 分。专利组合规模指各大学在每年年底持有的专利数量,包括有效专利族。
陈从密歇根州高中毕业,曾被卡内基梅隆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录取,但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对于一个美国高中生来说,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他身穿黑色牛仔裤和黑色T恤说道。
夏洛基是清华大学创业孵化器的负责人,负责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创业公司。他带领一位来访记者参观了清华大学创业孵化器(Tsinghua X-lab),向他们展示学校如何支持有志创业者。醒目的海报宣传着各种研讨会、讲座和训练营。其中一张海报上是唐杰,他是热门创业公司Z.ai(前身为智普爱)的联合创始人,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是该校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另一张海报上是王星星,他是中国领先的机器人公司优尼特(Unitree)的创始人。夏洛基负责管理清华大学一项类似“创智赢家”(Shark Tank)的创业竞赛——“校长杯”(President's Cup)。他表示,自2013年成立以来,创业孵化器已经孵化了约900家创业公司。“我们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他穿着短裤、T恤和灰白相间的穆勒鞋说道。
刘军曾任哈佛大学教授,是哈佛大学顶尖统计学家之一。今年他回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创建了统计与数据科学系,并积极从美国顶尖大学招募人才。他出生于清华大学校园内,父母都是教职工,现在居住在南校门外。
刘先生在新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都充满热情。吸引人工智能人才的原因在于资金,以及中国政府对包括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在内的科学研究的支持。”
清华大学正在将人工智能融入全校。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如今已融入各个学科的日常研究中。构建特定领域人工智能代理的竞赛——曾经是计算机科学精英的专属领域——如今已司空见惯。今年9月,清华大学推出了全新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为全校学生提供补贴,以便他们能够尝试新的模型。“每个学生,无论专业,都可以获得免费的计算资源,用于任何研究,”张教授说道。
美国仍然拥有最具影响力的AI专利和性能最佳的模型。例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专利影响力方面一直领先于清华大学。根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到2024年,美国机构开发的知名AI模型数量也将超过中国——40个对15个 ——尽管中国机构在某些性能指标上正在缩小差距。
美国可能难以保住其人工智能研究人员领先国家的地位。据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基金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排名前2%)中所占的份额从2019年的10%上升到2022年的26%,而美国的份额则从35%下降到28%。(该数据为该基金会提供的最新数据。)
计算生物学家张认为,如今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中国。
张同学说:“我的大多数同学都会留在中国。我觉得清华现在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