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东西湖迪马创聚场二楼的一间工作室内,键盘声轻轻响起。31岁的张鑫对着电脑屏幕,向大洋彼岸的美国用户直播。屏幕上,他用尚且生涩但足够清晰的英语,展示着一组组老照片修复案例。
直播间的评论区里,“Amazing!”的赞叹不断刷屏,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笔笔跨越太平洋的订单。这个在东西湖创业的小伙,正用他掌握的AI技术,为全球顾客“修复”尘封的记忆,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往世界的创业之路。
宜昌小伙张鑫的职业生涯,始于一个与老照片毫不相关的领域。张鑫大学主修核工程与核技术,2016年毕业后却并未踏入本行。他远赴山东成为一名教学仪器销售员。凭借勤奋与聪慧,三年后他晋升为山东大区经理。
然而,一次偶然刷到的短视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个教人如何坐高铁的简单教程,竟获得了惊人流量。“当时就想多赚点钱,觉得自媒体门槛低,或许是个机会。”工作了六年的他毅然辞职,跳进了自媒体创业的洪流。
初期,他尝试制作各种生活教学视频,从坐飞机到乘火车,各大平台都有他的账号,却始终反响平平。
转机来自一个突发奇想。
“如果身无分文在一个城市,如何生存?”他开始录制“零元生存”系列,内容涉及如何解决食宿问题。
一条7分钟的视频在某视频平台爆火,播放量高达20万,整个系列为他吸引了3000多粉丝。在粉丝催更下,他的挑战再度升级: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出发,一路向南,边兼职边拍视频,耗时三个月才走出东北。
尽管粉丝数在增长,一种深切的愧疚感却在他心中蔓延。每一次“蹭”来的资源,都伴随着一封亲手写就的致歉信寄给帮助过他的商家。“打扰到别人,心里始终过不去。”完成东北之旅后,他主动为这场流量狂欢按下了停止键,放弃了自媒体赛道。
结束漂泊后,张鑫来到武汉找工作。正是在求职期间,一段“AI复活”老照片,让照片中人开口说话的视频,深深震撼了他。他敏锐地察觉到,AI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机遇。
去年四月,他在距离住处仅两公里的迪马创聚场找到了理想之地。这里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他,更关键的是,一个工位月租仅需300多元,成本极低。尽管对AI技术一无所知,他凭着网上搜罗的教程和自我钻研,硬是摸进了门。
初期,他甚至需要租赁高配置电脑来满足运算需求。几天废寝忘食地学习后,他坚信自己能在AI领域开辟一片天地。在创聚场的协助下,他迅速注册成立了湖北天启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随后的几个月,他沉浸于AI的底层逻辑与参数调整的世界,掌握了声音克隆、照片生成动态视频等技术。然而,技术突破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如何变现?为了生存,他接过P图、设计广告的零活。为了开阔眼界,他赴京参加了一场智能云AI原生应用创意挑战赛,并捧回了“最佳应用奖”。
技术必须找到市场出口。
下定决心后,张鑫借来6000元,购置了投影仪、电源、幕布等设备,在市内摆起了地摊,定价35元让老照片清晰的动起来。
一位跑步经过的中年人成了他的首位顾客,递来一张爷爷的模糊旧照。这第一单,张鑫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精心修复。当顾客看到重现清晰的影像时,脸上洋溢的满意与激动,让张鑫至今难忘。
此后的两个月,无论风雨,他坚持出摊,累计完成了100笔订单。他也发现,相较于让照片“动起来”,市场对老照片修复的需求更为庞大和迫切。他果断将主业转向老照片修复赛道。
地摊生意受制于天气和有限的客流,并非长久之计。张鑫决定重操旧业,运用互联网营销。他在某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每晚固定直播三小时,展示修复案例,其余时间则埋头修图。
直播第五天,线上第一单成交。
此后,订单量从日均几十单迅速攀升至几百单。今年春节,为了处理雪片般的订单,他选择留在工作室加班。庞大的工作量促使他招聘了几名线上修图师,组建起一个小团队。
近万张照片的修复经历,练就了他精湛的技术和独到的眼光。他修复过清朝祖辈的影像、斑驳的门神图,甚至有人请他修复家人与外国政要的“特殊合影”。
正在修复照片的张鑫。
直播中曾有人自称警察,请求修复嫌疑人照片。他起初怀疑是恶作剧,直到按地址将修复件寄往公安局才确信无疑。最多的,还是普通人希望复原家人旧照的请求,其中有人看到父母年轻时清晰的旧照后潸然泪下。
“我对自己现在的技术非常自信。”张鑫说,他的秘诀在于AI技术与人工精修的紧密结合。
“纯AI修复的结果,外人可能觉得像,但照片本人的亲属一眼就能看出不真实。”为了一张照片达到最佳效果,他常常会生成十种修复版本,从中挑选最完美的一张。最艰难的一次,他耗时三天才完成一幅复杂图像的修复。
张鑫修复的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在成为某视频平台老照片修复领域的头部玩家后,两个月前,他开始向美国用户提供服务,每单定价50美元。为了配合美国用户的时差,他调整作息,每天清晨进行三小时英语直播。
他的目标清晰而远大:做到老照片修复这一细分领域的“全世界第一”。
他坚持学习英语,不断精进技艺。他相信,通过“电商+直播+AI”的模式,他不仅能在这个赛道取得成功,未来还将以同样的方式,挑战更多充满可能性的AI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