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马来西亚身穿当地特色服饰的雪王。宇通纯电动公交车交付哈萨克斯坦。

冰淳茶饮在越南的门店。

卫华集团生产的起重机运往海外。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世界经济也是一片大海,世界大海大洋都是相通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专章规定,明确“促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在这片经济的大海中,不乏豫企身影。从蜜雪冰城、思念等承载的中国味道,到宇通、卫华集团等代表的中国智造,再到牧原、超聚变等输出的中国技术……百舸争流、千帆出海、万企竞速的发展态势,展示了新时代河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也写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积极拥抱国际市场的生动注脚。
出海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技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擘画的蓝图,一次次为包括豫企在内的中国企业出海,按下“加速键”。
面对国际市场,“走出去”企业代表的不仅是一家公司,更代表着河南企业乃至中国企业的形象。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枚亮闪闪的勋章。
回望豫企出海的脉络和路径,不妨从3个故事说起。
“2003年,我们获得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资质,作为首家速冻食品企业开拓香港及海外市场。”思念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鹏告诉记者,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但当中华美食走出国门,面临的是从消费习惯到产业生态的双重挑战。如何让外国朋友也爱上速冻水饺和汤圆?通过产品创新、渠道多元化、本地化生产的不断协同,思念在海外的“美食版图”不断扩大。
2018年年底,思念食品美国查茨沃思生产基地正式投产,主要生产水饺、虾饺、馄饨、面点等。2025年,思念食品海外业务版图再扩大——其经典产品猪肉白菜水饺,正式进驻美国15个州的149家山姆会员店。
思念的出海故事,承载的是中国味道。在这场“舌尖之旅”中,蜜雪冰城已在全球开出超5.3万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数量超4700家,正在影响现制饮品的全球格局;从新乡走出的冰淳茶饮,近期拿到了“中国现制茶饮品牌门店覆盖海外国家数量第一”的市场地位认证。
“1999年,我们首个海外订单——1台32吨级桥式起重机销往苏丹,由此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卫华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王玺说,2002年,当时的河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向卫华颁发了“国家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卫华起重,让世界轻松起来”也由此提出。
2024年,卫华集团明确“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开始自主地、大规模地拓展海外市场,当年出口订单量同比翻了一倍多。如今,他们的产品已销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卫华的出海故事,代表的是中国制造。重器出海,却能“轻装”上阵——2002年实现客车出口的宇通,多年来坚持“品牌出海”战略,成为我国客车工业走向全球的探路者和引领者;已成立67年的中创智领集团,全面向智能化、电动化、国际化转型,于2024年获得全球煤机行业首座“灯塔工厂”称号。
2024年,牧原股份开启出海之旅,与BAF越南农业股份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提供猪场设计、生物安全等技术服务;2025年3月,牧原股份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全资子公司,深化国际化布局。
牧原股份CFO高曈介绍,多年来,牧原积累了很多生产经验,包括猪舍运维、臭气治理、生物疫病防控等。“我们希望将这些成熟模式和方案复制过去,帮助当地养猪同行解决一些问题。”
牧原的出海故事,输出的是中国技术。技术引领,方可自立自强——超聚变在中国服务器市场排名跃升至第二位,海外市场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
突围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下,我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大机遇。与此同时,包括河南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突围、寻路、出海,拥抱全球市场。
郑州海关数据显示,河南省2009年十大出口商品分别是:发制品、精炼铜管、橡胶轮胎、白银、毛皮制品、热轧非合金钢板、光敏半导体器件、碳电极、粘胶纤维单纱和石油或天然气钻机的零件。
十几年过去,河南出口商品“向新、向智、向绿”趋势明显。今年前10个月,河南出口机电产品3172.3亿元,增长28.6%,占河南出口总值的65%;其中,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200.3%。出口“新三样”产品233.5亿元,增长163.2%;其中,出口电动汽车213.5亿元,增长254.4%。
变化的,不仅仅是产品品类,更是出海模式。
向全球市场要增量,蜜雪冰城快速在海外市场站稳的“秘籍”,是供应链。为了支撑海外业务发展,蜜雪冰城在海外4个国家建立了本地化的仓储体系和配送网络。依托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蜜雪冰城海外门店的产品,依旧保持“高质平价”:在蜜雪冰城马来西亚门店里,一个冰淇淋仅需2马币(约合人民币3元),在当地消费市场中展现强大的竞争力。
今年8月份,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中铁1553号”土压平衡盾构机下线,该设备将应用于迪拜地铁蓝线项目。与以往单一出口盾构机不同,此次出口的是整个盾构法隧道施工所需的全套设备,国产盾构实现从产品出口到“产品生态圈”出口的跨越。
“我们在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建设3万平方米智能化仓储中心,缩短非洲客户60%的交付周期;2024年在坦桑尼亚成立了海外实验中心,并计划在非洲选址建加工中心。”河南尼罗河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丽介绍,此外,联动河南多家机械制造企业“抱团出海”,助力更多河南制造深度融入非洲产业链。
“从贸易商到品牌商,我们每一步都有幸踩在了时代发展的节拍上。”致欧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秦永吉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营收突破80亿元。
在这场面朝大海的征途中,不仅有灵巧、垂类的“行业尖兵”,也有实力雄厚的“国资旗舰”。
比如,中国河南国际集团依托多年积累的海外资源,精准对接国内外市场需求,一方面将海外优质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引入国内;另一方面助力河南本土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推动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实现资源双向流通。
河南农投集团以创新驱动农业国际化进程,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盟地区深化合作。通过在上海、海口、南宁等地设立出口服务平台,打造多式联运物流通道等举措,助力食用菌、玉米罐头、烘焙食品、蜂蜜等河南优势特色农产品远销亚、非、欧、美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展望 从脚踏实地到星辰大海
大海之上,难免有风浪。世界经济这片大海,也不总是顺风顺水,时不时会有波涛汹涌。
面对风浪,出海“豫军”始终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这源自企业自身的产业基础与发展实力,得益于河南持续构建更高水平内陆开放高地所提供的发展便利,更因为我国坚定不移走好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所带来的时代机遇。
在李华丽看来,一家企业想要打开全球市场,需要的是拼搏、韧性、厚积薄发。跨国做生意,会遇到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习俗差异等各种挑战,但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就能快速融入。“诚信,是全世界的‘通行证’。”
在新密市万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万里看来,海外市场开拓难度远超国内。不仅需要应对不同地区的贸易壁垒,还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企业在自身领域做到极致专业,甚至需要重塑战略管理体系。”
“卫华集团走向国际市场的最大优势,不仅是河南的交通优势,还有本地强大的产业链。”王玺介绍,作为“中国起重机之都”,新乡长垣拥有完备的起重机产业链,起重机相关的品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办事处或者代理商,也有专门的企业做上下游供应。
“越走出去,越热爱自己的家乡,越热爱自己的祖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李华丽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赋能,比如政策支持、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供应链优势等。
“当前豫企‘出海’仍面临国际政策变化快、海外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信息与服务平台,推动豫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合作,形成“抱团出海”的更强合力。
据统计,2024年河南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比2020年增加3600家,进出口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17家。河南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
在扩大对外投资合作方面,河南推动产业合理有序跨境布局,“十四五”以来,又有超300家河南企业走进5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投资470亿元人民币,预计“十四五”末境外投资存量达1800亿元。
从合作范围看,河南不断巩固欧盟、东盟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贸易伙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供应链出海,河南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战略规划、品牌赋能、合规建设,这代表着河南企业的实力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也体现出河南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一名长期研究境外投资的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河南正在抢抓机遇,致力于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中国经济大海的浪潮中,逐浪前行。
豫企出海之路,起点,是脚踏实地,未来,是星辰大海。(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 段伟朵 程帅星 闫文瑞 郝楠楠 吴海舒 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 出品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专家观点】
从修炼内功到“抱团出海”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唐晓旺
在对外开放格局中,河南不沿边、不靠海,但在新形势下,通过中欧班列、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等新探索,为豫企出海开辟了新路径,让内陆腹地逐渐变成了开放前沿。从产品到工厂再到产业链,河南企业“走出去”正处于加速转型期。
改革开放后,一些河南品牌受到外资青睐,河南产品也逐渐叩开国际市场大门。在早期,农产品、铝制品、发制品等资源型产品占据出口主导地位;如今,转变已悄然发生,河南出口产品不断向新、向智、向绿发展。
“十四五”以来,河南“空陆数海”四条丝路持续拓展,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亮眼品牌,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全国第六,中欧班列(中豫号)累计开行数量较“十三五”增加两倍以上。同时,随着富士康、超聚变、比亚迪等企业落地,河南跨境电商贸易越做越大,对外开放的道路也越走越宽。截至目前,河南贸易伙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河南产品“走出去”依然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仍然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依然有待提升,头部企业相对较少,国际竞争力尚显不足。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有效实施对外投资管理,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促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有序跨境布局”,这为新时代企业出海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豫企出海,产品是核心。企业要修炼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还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坚持多点布局、多条腿走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还要注意防范风险。同时,政府也要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形成发展合力。
总的来说,河南要充分发挥内陆枢纽优势和近一亿人口的市场优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发展思路,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对外贸易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