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威高威海研究院生物分析室,研发经理陈洪祥正带领研发人员做材料合成相关的实验。
陈洪祥是中国科学院博士,2020年时,他通过“中国科学院—威高研究发展计划”进入威高集团工作。据陈洪祥说,他专业方向是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威高集团在这些领域的需求和其研究方向非常契合。在合作过程中,威高提供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满足了科研人员对材料的多维度分析需求。
在合作项目中,陈洪祥主要负责可降解材料的合成、改性以及应用研究。“项目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材料力学性能不稳定、降解过快,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们团队反复进行了配方筛选与结构调控实验,经过数十轮实验,最终实现了材料力学强度和降解性能的精确调控。”在陈洪祥看来,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作模式,可以使科研院所的研究基础与企业的应用需求相契合,加速了技术的转化与实际应用。
作为威高集团引入的高层次人才,陈洪祥通过将自身在可降解材料方面的技术积累,结合企业在医疗器械领域的需求,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在材料的分子设计、结构调控方面取得了关键突破,提升了材料的性能并拓宽了应用场景。同时,他还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分享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指导青年研发人员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带动企业内部团队技术提升。
人才依产而聚,产业因才而兴。2010年时,中国科学院与威高计划框架协议正式签署,一个是科研攻关的“最强大脑”,一个是产业创新高地,自此,合作之花不断在全球医疗行业绽放。
在威高威海研究技术中心经理路遥平看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优势在于“从0到1”的突破,而威高集团的优势在于“从1到100”的产业化,双方合作的初衷,就是要建立一个“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让顶尖的科研成果能够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快速转化为造福患者的产品。
为确保“研有所用”,威高集团建立了一套高效的匹配机制。据介绍,威高的研发和市场部门会定期梳理产品开发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和未来市场的需求,各公司可以根据自身产品和研发需求,在企业内部的创新共享平台上主动提出技术需求,形成明确的“技术需求清单”。威高再将清单面向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发布,通过项目对接会、专家工作站等形式,让最合适的科研团队来“揭榜挂帅”。每个立项项目都组建了由威高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共同构成的联合团队,从立项之初就确保研发方向不偏离产业轨道,实现优势互补。
礼遇人才的器识,收获人才创新创造的累累硕果。自双方合作以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11项重磅奖励,超过20项核心技术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孵化了多个新产品系列。相关产品已覆盖全国上万家医疗机构,并出口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为重要的是,威高集团通过项目柔性引进49名高层次人才,打破传统雇佣关系,通过首席科学家、项目顾问等灵活方式,让顶尖专家“为我所用”,专注于解决具体技术问题。这样,既为人才提供企业产业化资源和市场洞察的“应用舞台”,也支持他们依托中国科学院平台继续探索前沿科学的“学术舞台”,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高度统一。
与此同时,以高层次人才为纽带,威高集团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共建了多个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已成为培养我们自身研发团队的“黄埔军校”。
威高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从目前的材料、器械领域,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再生医学、脑机接口等更多前沿交叉领域拓展,整合双方优势,共同瞄准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顶级科研任务,致力于解决影响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同时,打造一个“中国科学院-威高创新共同体”,形成一个汇聚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的良性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