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已经于2025年11月14日返回地球,搭载它返回的除了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之外还有很多科研物品,其中就有由华中科技大学丁烈云院士团队研制的“月壤砖”首批样品,这些“砖块”历经一年空间站舱外暴露实验后,经现场确认状态良好,引发全球航天与建筑领域关注。
“月壤砖”的太空之旅始于2024年11月15日,当时74块模拟月壤烧结而成的“月壤砖”随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启为期1年、2年、3年的分阶段舱外暴露实验。
此次随神舟二十一号返回的是编号“R5”的样品单元,属于首批完成1年实验的批次,剩余样品将继续在空间站接受更长周期的极端环境考验,为后续研究积累更全面的数据。
从技术研发背景来看,这款“月壤砖”并非是用月壤制成的,也不是简单模仿地球砖块,而是团队通过分析嫦娥工程带回的真实月壤成分,精准配制模拟月壤,再采用热压成型工艺烧结而成。
其设计之初就瞄准月球极端环境——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可达-190℃至180℃,且长期暴露在宇宙强辐射、微陨石撞击的真空环境中,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普通地球建筑材料在这种条件下会迅速出现开裂、强度衰减等问题,而“月壤砖”的核心使命,就是验证人类能否利用月球表面最易获取的资源,建造出稳定耐用的月球基地设施。
变化一:外观与结构稳定,未出现明显损伤
从交接现场披露的信息来看,返回的“月壤砖”未出现肉眼可见的开裂、变形或表面剥落。这一结果超出预期——在空间站400公里轨道环境中,样品需承受与月球相似的强辐射(年辐射剂量约为地球表面的200倍)、极端温差循环(每日经历16次昼夜交替,温差变化速率远超月球),以及微陨石撞击风险。而“月壤砖”能保持结构完整,证明其烧结工艺与材料配比已具备抵御太空恶劣环境的基础能力。
团队成员周诚教授解释:“我们在研制时特别优化了模拟月壤的矿物成分比例,通过调整钙长石、辉石等月球常见矿物的含量,提升砖块的热稳定性。此次无明显损伤,说明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与抗冲击性能达到了设计目标。”
变化二:关键性能待实验室验证,将揭示“天地差异”规律
虽然外观无明显变化,但“月壤砖”的核心性能变化需通过后续实验室精密检测确认。目前研究团队已制定详细的“天地对比研究”方案,重点围绕三大维度展开分析:
- 力学性能:通过抗压强度测试,对比实验前后“月壤砖”的承载能力变化。此前数据显示,其地面抗压强度是普通红砖、混凝土砖的3倍以上,1平方厘米可承受10余吨重量(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托起6~7辆小汽车)。若太空暴露后强度衰减率低于5%,则证明其能满足月球基地墙体、地基等核心结构的力学需求。
- 热学性能: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月壤砖”在极端温差下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变化。月球基地需依靠建筑材料实现温度调控,若“月壤砖”仍能保持低导热性,未来可减少月球基地的温控系统能耗,降低建设成本。
- 抗辐射性能:通过检测砖块内部矿物晶体结构变化,判断宇宙辐射是否导致材料出现“辐射老化”。月球无大气层保护,长期辐射可能改变材料化学性质,若“月壤砖”晶体结构稳定,则能为航天员提供安全的辐射屏蔽屏障。
这些数据将直接用于推演“月壤砖”在月面环境下的长效服役行为——例如,经历10年、20年月球环境后,其性能衰减曲线如何?是否需要定期维护或更换?这些答案将为后续月球基地设计提供核心科学依据。
变化三:榫卯结构优势凸显,为“月球拼装”奠定基础
此次返回的“月壤砖”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设计,无需额外粘合剂即可实现紧密拼接。从太空实验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在无重力、温差剧烈的环境中,能有效缓冲材料热胀冷缩产生的应力,避免拼接处出现缝隙。
交接现场模拟拼装测试显示,经历一年太空环境后,“月壤砖”的榫卯接口仍能保持精准咬合,拼接误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这意味着未来在月球上,机器人可直接利用这种砖块快速搭建基地模块,无需航天员进行复杂的现场调整。
此次“月壤砖”顺利返回,不仅验证了材料性能,更打通了“月球基建”的关键技术链路。从长远来看,其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 资源利用革命:若未来能在月球就地取材制作“月壤砖”,将大幅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据测算,从地球向月球运送1公斤物资成本约20万美元,而利用月球本土月壤制作建筑材料,可将基地建设成本降低90%以上。
目前团队已研发出基于太阳能的月壤烧结设备,利用聚光反射镜聚焦1500℃以上高温,可直接熔融月壤粉末,未来计划通过嫦娥八号任务,在月球表面开展实地制砖试验。
- 航天工程协同:此次实验也为后续任务积累了经验。例如,剩余“月壤砖”将继续接受2年、3年的太空暴露,未来可通过可重复使用的昊龙航天飞机、轻舟货运飞船等新型运输工具返回地球,形成“实验-返回-优化”的闭环。
同时,“月壤砖”的研究数据也将为嫦娥七号、八号任务提供支撑——嫦娥八号计划在2028年前后发射,搭载作业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开展“月壤砖”拼接试验,打造人类首个月球原位建造的小型试验基地。
- 国际合作潜力:目前我国主导的月球国际科研站已吸引多个国家参与,“月壤砖”技术作为月面建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未来可能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
例如,不同国家可共同参与“月壤砖”的性能优化、设备研发,推动全球航天界形成“月球基建”的统一技术标准。
从神舟二十一号带回的这块“月壤砖”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块耐高温、抗辐射的建筑材料,更是人类迈向月球定居的“第一块基石”。
随着后续实验的推进和嫦娥任务的实施,或许在未来10年内,我们就能看到由“月壤砖”搭建的月球基地拔地而起,“广寒宫”将不再是神话传说,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新家园。
消息来源:《长江日报》11月16日报道《首块“月壤砖”随神舟二十一号顺利返回地面,样品状态良好》
月球上也能炼钢了?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中发现赤铁矿,是被撞出来的
四川舰完成首航!别再说它是两栖攻击舰了,歼-35它都能弹,比航母的功能更多
货车司机发现裂缝及时上报,促成红旗特大桥塌桥事故零伤亡!这功劳不能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