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短视频时,你有没有看到过这种画面?同样十五六岁的年纪,欧美青少年往往已经轮廓分明、身材高挑,而亚洲孩子还顶着张能捏出水的胶原蛋白脸。难道真像老话说的“东方人冻龄,西方人速朽”?
为啥西方国家的人十几岁看起来很老,而同龄的亚洲人却非常年轻?今天咱们就唠唠这背后的科学。
先说基因的“出厂设置”,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过研究,这些科学家发现东亚人携带的EDAR基因变异体,能让皮肤更厚实、汗腺更发达。厚皮肤意味着真皮层胶原蛋白流失速度慢,不容易出皱纹,就像给脸镀了层天然保鲜膜。
而北欧人群常见的基因变异则倾向于让骨骼结构更立体,颧骨高、下颌宽,小时候是精致娃娃脸,青春期雄性激素一发力,骨骼撑开皮肤,立马显得成熟五六岁。
这好比捏泥人,亚洲人的基因把泥团揉得瓷实,欧美人的基因把骨架搭得雄伟。
再说说紫外线这份“年龄加速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过跟踪调查,发现白人儿童每年接受的紫外线照射量是东亚儿童的两倍以上。不是欧美娃不爱防晒,而是他们的皮肤防御值天生弱势。
白种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像个懒散的门卫,紫外线都闯进门了才慢悠悠生产少量黑色素抵抗;而亚洲人的黑色素细胞则像敬业保安,常年保持基础防护量。
结果就是欧美青少年在沙滩晒几天,眼角可能就悄悄爬出细纹,而亚洲娃顶多脱层皮,新皮肤还白亮如初,这就是差别。
饮食这张“隐形保养牌”也挺硬核的,传统亚洲饮食里豆制品占大头,豆腐、豆浆里的异黄酮能模拟雌激素,帮皮肤锁住水分。韩国延世大学研究显示,常吃泡菜的民族肠道菌群能合成更多维生素K,促进钙吸收维持骨骼年轻态。
反观欧美青少年饮食,糖分和加工肉制品比例偏高。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日均添加糖摄入量是日本同龄人的三倍。
过量糖分会和胶原蛋白搞“糖化反应”,让皮肤像烤焦的面包一样发黄变脆,糖分摄入过多,确实可以加速衰老。
不过话说回来,成熟快慢哪有高低之分?欧洲青少年十六七岁就棱角分明,某种程度上是适应环境的进化策略,祖先狩猎采集需要强健体魄,早成熟能提升生存率。
而东亚农业文明更依赖集体协作,保持童颜能延长被照顾期,降低个体生存压力。就像樱花和橡树,一个春天绽放得绚烂,一个用百年长成参天,各有各的生命节奏。
西方国家的人十几岁看起来很老,而同龄的亚洲人却非常年轻,这不过是不同大陆用万年的时间煮出来的火锅,其中基因是底料,阳光来调味,饮食掌握火候,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聊到这吧,下次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