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会福田展区联合逾50家企业打造“未来生活馆”。鲁力 摄
在福田展区内,盛视科技携人形机器人“鼻祖”NAO亮相。
受访者供图
当全球创新资源加速向城市核心区集聚,传统高新区“生产与生活割裂”的痛点日益凸显,怎样实现科研工作与美好生活共生,如何让科学家既逐梦也安居?在粤港澳大湾区,一片78.66平方公里的高密度土地已经作出了探索。
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倒映出实验室特有的蓝光,全球首批人形机器人店员在主题潮品店上岗,科研人员下楼既能看展也能欣赏音乐会……在深圳福田,这片多年来以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名片的土地,用远见与决心逐步将科研人员拉至城市中心。
统筹:刘丽
撰文:李嘉耀 徐峰
创新元素遍布城区
站在全球创新“再中心化”的风口上,福田踩准了节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技创新活动、科技产业正从“郊区”逐步回归“都市”。纽约硅巷、伦敦硅环岛、洛杉矶硅滩的崛起,印证了“科技+都市”的融合效能——城市中心的资本密度、人才集聚、生活配套,恰是新一代创新者的核心诉求。
传统高新区的“园区之难”本质是生产与生活的割裂:产业集中但配套薄弱,“潮汐式”通勤消耗创新活力,年轻创业者“停车难、吃饭难、育儿难”困境倒逼空间形态变革。
福田CBD的先天优势,恰恰是人城产的深度融合——这里有深圳最密集的地铁网络、最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
2017年,福田率先制定实施《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5年)》,这是全国首个区县级中长期产业规划,瞄准中央创新区这一重要定位。
为在十年内全面完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福田没有照搬传统园区模式,而是构建了“都市型、分布式、智能化”的新型科创空间,实行了对“科创载体”的颠覆式升级。
都市型:人城产创的深度融合。与郊区园区“生产优先”不同,福田提出的“都市型”科创区,是将创新嵌入城市生活的每个场景:在CBD写字楼里,研发团队与金融机构仅一墙之隔;在中心公园的草坪上,创业者能随时开展头脑风暴;在社区咖啡馆里,程序员可以边办公边享受城市配套。这种“工作—生活—创新”的无界融合,让创新从任务变成生活方式。
分布式:打破物理边界的虚拟网络。福田的科创区没有围墙,而是以“社会契约”为纽带,将分散在楼宇、街区、园区的创新主体链接成一个虚拟网络: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硅楼”“硅街”“硅园”,作为办公空间,只需通过智能化平台匹配政策、资本、人才等资源。这种模式实现了“创新载体群星闪烁、科技楼宇串珠成链”的空间格局。
智能化:城市大脑赋能创新效率。福田以“智能城市大脑”为核心,构建了覆盖政务、治理、决策、产业的智能化体系:通过终端感知设备收集数据,经数据中台处理后,由AI中台为科创企业自动匹配税收优惠、推荐产业链伙伴,实现“一区多园多节点”的智能协同。“精准服务”让分布式的科创空间实现“物理分散、逻辑集中”。
秉持“都市型科创区”的发展理念,创新活力开始在福田全域涌动。
产业空间豁然开朗
转型并非一帆风顺,福田恰恰是“在挑战中破局”。
五年前,福田服务业占比高达92.8%,工业增加值不足7.2%,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5%。办公租金高企、成本压力加剧,让这座中心城区面临高发达、高密度但后劲乏力的成长烦恼。
“拿着老地图发现不了新大陆。”福田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必须打破路径依赖,重写城市发展代码。
破局之道在于城市更新与空间再造。福田瞄准上步、梅林、车公庙、河套等区域的旧厂房、旧宿舍,启动大规模产业升级。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区潜力用地达820.3公顷,其中旧工业区占211.2公顷,一场“腾笼换鸟”的变革由此展开。
梅林山麓下,曾承载“三来一补”记忆的福田燃机电厂悄然落幕。2020年,原址崛起的深圳新一代产业园,导入大批新兴产业的种子,如今年产值已超2000亿元,汇聚3家独角兽、8家上市公司、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0家“专精特新”企业。
烟囱隐去,代码奔涌;厂房退场,人才登场。这片仅3.28万平方米的土地,累计授权知识产权超3.2万件,吸纳就业1.6万余人,其中研发人员近半,成为深圳都市型科创的“亩产冠军”。
位于福田黄金中轴线的深科技城,依托深科技品牌强大的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教育、科技等产业的聚集和深度融合,先后被授予“湾区数字科创中心”“数据要素全生态产业园”“福田区教育科技产业园”。
当前,深科技城已成功落地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专业服务机构等,并积极与政企协多方开展合作,形成多元合作共赢的产业集群,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楼宇就是产业链”产城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通过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产业空间建设,福田陆续发布科技楼宇支持政策,逐步将“硅楼”“硅园”“硅街”等创新单元融入城区肌理,一张分布式的科创网络逐渐明晰。
如今的国家级科研战略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是福田区采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推动福田保税区旧貌换新颜的缩影。利用福田保税区现有仓库厂房在层高、承重等方面的良好条件,以“项目化、定制式”积极推进新空间改造,“筑巢引凤”打造优质科创空间新高地。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河套片区新增产业空间80万平方米,增长15倍,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湾区芯谷等专业园区;梅林—彩田片区形成逾12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聚集新一代产业园、华强科创广场、创智云中心等楼宇,打造“深圳智谷”;车公庙推进连片改造,以超168万平方米体量建设科技、时尚、创投总部基地。
产业空间的“豁然开朗”实现一举两得,既解决了企业“落地难”,也避免了高端写字楼过剩的资源浪费。
龙头带动聚链成群
一石激起千层浪,福田以“一业一龙头”之势掀起产业转型升级新浪潮。
近年来,福田都市型先进制造业强势崛起,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3%,对GDP贡献率超20%,首次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增量。软件与信息服务跻身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半导体等百亿级新质产业集群产值倍增,产业矩阵持续扩容升级。
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密码,在于龙头企业的磁场效应与链式带动。
2020年底,荣耀从华为独立出来后急需大规模研发办公空间,福田新一代产业园成为其落子选项。福田区迅速成立专班,仅用27天便完成4万平方米办公区改造,保障其首款旗舰机如期发布。
这份高效响应让荣耀与福田深度绑定:2021年全球总部入驻香蜜湖片区;2023年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立研发实验室;2024年有效发明专利达11466件,占福田区总量的25.7%。如今荣耀员工规模从6000人增至1.3万人,其完整智能终端产业链覆盖区内32家核心供应商,成为带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领头雁”。
龙头落子,满盘皆活。芯片企业宏芯宇紧随荣耀入驻,依托园区“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研发周期从3年压缩至1.5年,办公空间从3层扩至5层,营收有望突破百亿元。
产业集群的繁荣,离不开全要素生态支撑。
福田整合资金、空间、人才等资源,推出“聚龙计划”“竹海计划”“凤巢计划”等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全方位政策工具箱。
在金融支持科创上,福田资本集聚优势明显。全国创投企业前10强中,达晨财智、东方富海、同创伟业、松禾资本4家注册在福田。其中,达晨财智投资企业超过750家,60%聚焦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东方富海投资企业超过603家,支持企业从初创到上市。
2024年,福田区私募股权、创投企业管理规模约7630亿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年底,福田区引导基金参与投资51只子基金,总规模超1600亿元,直接或间接投资企业4115个,其中逾200家已上市。
优质企业促使生态持续迭代,优质生态持续吸引优质企业。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同样被吸引的还有声学滤波器企业深圳新声半导体。该公司创始人邹洁带领团队攻克关键技术,产品进入三星、摩托罗拉、荣耀、小米供应链,超过100款产品实现量产。加推科技、北科瑞声等企业也在此茁壮成长,前者打造全球首款AI硬件名片,后者凭借AI语音技术业务三年增长四倍,还参与制定两项国家标准,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如今,福田已集聚160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三年“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7.6倍。今年推出的全市首个区级瞪羚与独角兽企业培育方案,剑指2027年累计培育不少于70家相关企业,让新质生产力的“潜力股”持续涌现。
赛道突围“All in AI”
随着全球目光聚焦人工智能,福田早已“All in AI”。
今年春晚,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它的“出生地”就在福田华强北。这个“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已是全球机器人研发的“超级孵化器”。
嘉立创这家从华强北PCB打样起家的企业,凭借丰厚的供应链资源,近来将服务延伸至整机机器人开发领域。依托其一站式服务,宇树科技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5次版本迭代和多轮样品验证,实现从原型到量产的高效跃迁。
它们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福田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2022年,福田发布“1+9+N”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人工智能成为其中一项重点扶持产业。随着人工智能浪潮愈演愈烈,福田对人工智能的扶持也逐步细化,今年从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和机器人三个领域分别切入进行针对性扶持。
这是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解决大模型与应用场景,智能终端解决核心芯片等关键部件,而机器人则是人工智能落地的最终产品形态。
2024年,福田率先成立深圳首个区级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全面实施“All in AI”战略,并发布“模力福地”十大行动方案,旨在打造人工智能终端、垂域模型、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高地。
雄心壮志,源于新基建的资源禀赋。福田建成3个本地算力中心、2个算力调度平台,可调度算力达27000P,为大模型训练、机器人仿真、群体智能协同等筑牢技术底座。
算力之外,数据是驱动人工智能的燃料。由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建设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已托管2739个大模型,吸引750家企业入驻。深圳数据交易所汇聚1500个垂直行业多模态数据集,还首创“数据跨境流动沙盒”,支撑企业合规调用超20PB跨境数据用于大模型训练。
依托优渥的数据资源,福田诞生了全国首个政务大模型、全国首个审判大模型等多项垂类创新成果。9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占深圳总量的1/3。
如今,福田辖区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360家,占全市13%;战略性新兴产业中AI集群增加值达94.35亿元,同比增长17.9%。福田已开放1003个AI应用场景,涵盖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生态治理等27大类,形成“需求—技术—落地”闭环。
今年高交会期间,福田展区悉心营造“未来生活馆”。自主研发的储存芯片、斩获国际大奖的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竞技游戏……这些在福田涌现的人工智能产品,诠释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CBD中长出科创分支,这是一场极限挑战。曾经,这里以摩天大楼的高度丈量城市的繁荣程度,如今,它以人才浓度、专利密度、算力规模等创新要素,重新定义发展的尺度。福田在城市中心区,正孕育最前沿的科创森林。
■链接
新秀企业
纷至沓来
福田以“资金+市场”厚培AI产业沃土
今年10月,人工智能领域再迎福田集聚热潮:专注AI无界办公解决方案的网鹏科技与深耕国产RISC-V处理器的灵睿智芯相继入驻天使荟·千模应用加速器,为福田人工智能生态注入全新力量。
福田区立足全国三大金融强区优势,以“资本+市场”双轮驱动,为科创企业量身打造全生命周期成长生态。
作为深圳金融产业的核心承载地,福田汇聚全市近六成持牌金融机构,拥有600多家私募股权、创投企业,数据显示,2024年福田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09亿元,同比增长6.8%,金融业增加值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如何将这深厚的金融底蕴转化为科创企业最急需的资本动能?“天使荟·千模应用加速器”给出了全新实践。
天使荟(福田)2021年3月启动运营,在福田区政府的支持下,由深天使联合福田区科工局、福田产投公司、福田引导基金共同打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产业方向。
今年1月,在原有运营基础上,天使荟(福田)焕新升级为福田区“天使荟·千模应用加速器”,以应用场景为核心抓手,以生态开放与创新驱动为方向,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培育平台。
不久前,“天使荟·千模应用加速器”联合多个单位启动天使荟“金种子”联创计划,该计划通过3个月系统化培训、深度资源对接及“梯度式培育”模式,为早期科创项目提供从技术验证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首期“金种子”联创计划吸引粤港澳大湾区近500个优质项目申请,最终选出50个聚焦人工智能、“AI+细分场景”及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团队。
目前,“天使荟·千模应用加速器”已累计引入69家企业,总估值超330亿元,培育估值超1亿美元企业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获评深圳市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深圳市留学人员创业园、深圳市独角兽培育基地等。
当前,福田已形成“政策护航、资本赋能、市场衔接”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未来,福田将持续以金融活水滋养科创企业,让其创新活力充分涌动,为深圳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筑牢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