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管是看股市还是刷汽车新闻,都绕不开一个词固态电池!这玩意儿简直是流量密码,A股4月到10月相关指数近乎翻倍,6家锂电企业两个月股价涨近一倍,上海洗霸更夸张,仅凭相关专利一年股价暴涨四倍,2025年累计涨幅高达241%。
一边是资本疯狂砸钱的狂欢,一边是车企扎堆喊量产的吆喝,想买电动车的朋友都懵了:这到底是能解决续航焦虑的黑科技,还是资本割韭菜的新套路?
车企集体喊量产,真相居然是掺水版?
21家电池企业、九大车企赶趟儿似的宣布固态电池量产,奇瑞更是直接亮出续航1500公里的车型,说能从杭州直达北京,把大家的期待值拉满。
结果转头就被业内人士泼了冷水。说白了,现在市面上90%以上的固态电池,都是掺了水的半固态里面还混着5%-10%的液态电解质,根本够不上全固态的技术标准。
更有意思的是,国家马上要出台新文件,把这些掺水款统一改名叫固液混合电池,就是为了治治这种概念炒作的乱象。你再看真正的行业大佬,宁德时代、比亚迪从来没高调喊过量产,丰田更是明确说要到2027-2028年才推首款固态电池车。
反观那些喊得最凶的,大多是没多少技术积累的尾部企业,这波头部冷静、尾部拱火的操作。
技术是真牛,但量产比登天还难?咱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固态电池的技术优势确实戳中了咱们的痛点。
它不用传统锂电池的液态电解质,换成了固态的,还省了隔膜,安全性直接拉满再也不用担心高温短路起火了。
续航更是夸张,普通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也就100Wh/kg,固态电池能冲到400Wh/kg以上,北方冬天续航衰减的问题也能彻底解决。而且中国科研团队的突破也实打实:中科院物理所发现碘离子能填补电极缝隙,清华大学的含氟电解质120℃高温测试都不爆炸,中科院金属所的技术让电池能扛20000次弯折。
可实验室里的成功,到工业化量产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最大的难题就是成本和工艺。硫化物电解质成本高达300万-500万元/吨,相当于白银价格的一半,100千瓦时的电池包装上车,整车成本直接冲到50万,这谁买得起?
生产条件也苛刻,得在绝对干燥的惰性气体环境下制造,现在全固态电池良品率才65%-70%,行业普遍预测要到2030-2035年才能规模化量产。
而且电池行业从来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西湖大学的电池再生技术能让衰减电池恢复容量,复旦大学的打针补锂技术能让电池用18年,换电模式也爆发了蔚来换电站超3371座,宁德时代突破700座,90秒就能补能,2025年渗透率预计达25%,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下准备买车的朋友,纠结是不是固态电池纯属多余。一方面,真正的全固态电池短期内根本买不到;另一方面,现有技术早就够用了主流电动车续航都突破600公里,快充、换电能解决补能焦虑,安全性也在不断提升。
当然长远来看,2024年中国发电量是美国的2.5倍,占全球近三分之一,再加上电池领域的多点突破,中国构建电池帝国的基础很扎实。
但这需要时间沉淀,不能靠资本炒作催熟。5-10年后,等全固态电池成本降下来,产业链成熟了,它自然会走进千家万户。
现在咱们最该做的,就是别被股市的狂欢裹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车,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