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信息
索书号:R394-43/10002(4)
主编简介
张飞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自1992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立项项目等十余项。在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The Nucleus、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以及《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50篇。
全书概览
本书以“基础性、前瞻性、实验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对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了系统、翔实的介绍,并将遗传学的最新进展适时穿插其中;同时,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较为集中和深入的讨论,在学习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握遗传学的发展全貌、动态和趋势。
内容节选
遗传学的基本概念
无论哪种生物,动物或植物,高等或低等,复杂的如人类本身,简单的如细菌和病毒,都表现出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或类同;同时,如果对生物进行仔细观察,总能发现子代与亲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即使是同卵双生也如此。这种遗传和变异现象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和变异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一对矛盾,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就不可能保持物种的性状和相对稳定性,即使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也不能积累,那么变异也就失去其意义;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就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遗传只是简单地重复。遗传与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发展,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物种。
遗传学研究的范围和任务
随着遗传学学科的不断发展,遗传学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主要内容包括遗传物质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传递和遗传信息的实现三个方面。
遗传物质的本质包括基因的化学本质、其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以及DNA和RNA的结构组成与变化等。遗传物质的传递包括遗传物质的复制、染色体的行为、遗传规律和基因在群体中的数量变迁等。遗传信息的实现包括基因的功能、基因的相互作用、基因作用的调控及个体发育中基因的作用机制等。
遗传学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与变异现象及其表现的原因和规律;深人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并理清其作用机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以进一步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另外,有关生命的本质及生物进化规律等生物学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答案也只能从遗传学中去寻找。因此研究种群变化及物种形成的理论,也是遗传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遗传学发展概况
人们早在古代就认识到了优良的动植物能够产生与之相似的优良动植物后代,同时开始选择有用的动植物品系。古代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很早就学会了人工授粉的方法。遗传学在20世纪前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世纪初孟德尔的遗传学规律被重新发现之后,遗传学才得到迅速的发展。下面介绍历史上对遗传和变异现象所提出的一些假设 ,以便于认识遗传学的发展过程。
遗传学的应用
在农业方面,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优质高产小麦、油菜等农作物新品种的获得,对解决人们生活所需功不可没。在医药卫生方面,通过基因工程、遗传诱变等技术获得了大量的胰岛素、生长因子、干扰素等多种高效新药,也使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的产量提高了上万倍,这些研究成果都可直接应用于疾病防治,有利于延长人类的寿命,促进人类的健康。
遗传学与医学也密切相关。现在的统计数字表明,人类有六千多种遗传病,有15%-20%的新生儿患有遗传缺陷,在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大约有25%与遗传有关。通过遗传学研究,已经可以对不少遗传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同时还可以预估它们发病的可能性而加以控制。目前全世界正在开展的针对遗传病的基因疗法(gene therapy),也需要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来完善。
书舍寄语
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是我校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对遗传学深人研究,不仅直接关系到遗传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对于探索生命的本质和生物的进化,进而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遗传学一直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当然,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克隆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等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克隆人的伦理学问题等,已受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重视,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时时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