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天啦撸!巨头们这就开始互相伤害了?
短短一天之内,有这样几件事接连发生——
先是彭博社等多家媒体爆料,对标ChatGPT、Gemini,阿里即将对通义APP进行全面改革,而且计划第一步就是将“通义”更名为“Qwen”。
谷歌也在今日出手,直接把战火烧到了阿里的电商主场。谷歌宣布推出全新AI购物功能,允许用户直接使用AI浏览商品、拨打电话咨询店铺,甚至完成一键结账。
本以为这就够混乱了,但没想到腾讯也来“凑热闹”了。
在其Q3财报发布之后的电话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透露,“理想蓝图是,微信最终会推出一个AI智能体”。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信息量巨大——它意味着微信这个拥有十亿级用户的超级入口,即将全面拥抱AI智能体生态。
乍看之下,这三件事好像是各玩各的,但若将它们放在同一张战略版图上审视,一条清晰的共同脉络便浮现出来——
这不再是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一场已经全面开启的AI产品混战。
或者说,AI应用正在进入全面开战时间。
上一个浪潮里泾渭分明,现在整个互联网乱成了一锅粥。
曝阿里秘密启动“千问”项目
首先据彭博社爆料,阿里这边已秘密启动“千问”项目——
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他们将全面改造手机通义APP,使其类似于ChatGPT。而且为了更贴近阿里的大模型Qwen,第一步就是把“通义”更名为“Qwen”。
接下来,他们还会为其逐步添加智能体功能,以支持包括淘宝主商城在内的平台上的购物活动。
而这次行动背后的原因,彭博社及外界将其普遍解读为:
阿里迄今为止,为从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中获取收益而采取的最大举措之一。
就是说,这是阿里夺取AI时代C端用户市场的关键一步。
有一说一,随着Qwen大模型问鼎全球开源,阿里的这一举动实属水到渠成。
就和谷歌Gemini、DeepSeek模型带动相关应用问鼎应用榜类似,阿里无疑也有望通过Qwen大模型来实现类似目标。
截至目前,阿里Qwen系列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6亿次,通义在国内大模型当中的tokens消耗占比更是高达17.7%,位居第一。
不过也需要提醒,强大的模型影响力与实际的用户触达之间,仍存在一道需要跨越的鸿沟。
根据量子位智库最新统计,在APP端平均DAU上(2025年10.1~10.31),通义仍落后于豆包、DeepSeek等应用,这说明通义在C端市场确实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正因如此,此次整合智能体与购物功能的改版,其战略意图就更加明确——
阿里正是希望利用其在电商领域的传统绝对优势,为通义(改名后的“Qwen”)找到一个独特的切入点和强大的增长引擎,从而在激烈的AI应用竞争中实现破局。
谷歌开始搞AI电商
而说到电商,谷歌这次也没放过这一块“香饽饽”。
据The Verge消息,谷歌正在试图将AI融入人们网上购物的每一个环节。
他们赶在美国假日购物季之前,为该国用户推出了一系列全新AI购物功能——搜索产品、比较类似商品、追踪价格以及最终结账等。
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举办的谷歌I/O大会上,他们就已经提出了AI购物的相关想法。
当时主要演示了如何用AI搜索适合冬季干燥肌肤的保湿霜,随后AI迅速给出了一些推荐产品,并附有产品对比……
直到现在,随着谷歌AI和智能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他们开始让这一流程形成完整闭环——
从“我想买点什么”的模糊需求,到比价、查库存、下单,全都交给AI来跑。(除了最后支付环节仍需用户确认)
显而易见,谷歌和阿里的终极目标几乎是一致的——都想通过AI智能体撬动消费市场。
腾讯最新财报信息量巨大!“微信要搭载智能体”
而就在阿里和谷歌在AI购物赛道上短兵相接之际,腾讯选择的路径却显得与众不同——
它没有急于推出独立的AI购物功能,而是计划将AI深度植入微信这款国民级应用。
11月13日,腾讯在最新公开的三季度财报里提到,Q3营收1929亿元,同比增长15%;Q3经营盈利726亿元,同比增长18%。在稳健增长的背后,AI已成为腾讯战略叙述中的核心关键词。
马化腾在财报总结中多次强调AI的推动作用,他表示:
△图源:腾讯官微
尤其是最后一点,腾讯在元宝和智能体上的大力投入也体现在了财报支出里。
根据披露,腾讯Q3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增长22%,达到115亿元,比去年同期和上个季度都增长了20亿元,营销费用主要用于推广的AI原生应用程序及游戏。
换言之,腾讯开始投流烧钱推广AI产品了。
与此同时,腾讯的AI产品“元宝”也在快速完成内部生态整合——它已经进入微信、QQ、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数十款核心产品,覆盖社交、办公、协同、消费等关键场景,为未来的AI智能体铺路。
而最终,一切目标指向了腾讯总裁刘炽平描绘的理想蓝图:
(我认为理想的蓝图是)微信最终会推出一个AI智能体,帮助用户在微信内部利用AI完成很多任务。
在他看来,腾讯的核心优势在于手中的微信具有独特的生态整合能力:
社交与数据基础:基于微信强大的通信和社交网络,智能体能够精准理解用户的需求、意图与兴趣;
内容生态支持:整合公众号、视频号等内容资源,提供信息支撑;
服务与商业闭环:依托小程序覆盖绝大多数互联网服务场景,结合微信支付,实现从需求识别到服务完成、即时支付的全流程闭环。
一句话,打通智能体做任务全流程,微信基本啥都不缺,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按步骤推进。
刘炽平表示,目前这一愿景仍处于早期阶段,微信正通过多路径并行探索:
一是将“腾讯元宝”等现有AI能力引入微信,测试独立AI功能;二是利用AI升级搜索体验,更高效地满足用户信息获取与分析需求;三是逐步开发并试点垂直领域的专用智能体能力。
最终,微信的目标是将这些分散的AI能力和智能体功能有机整合,统一成一个能够理解用户、并能在微信生态内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终极AI智能体。
殊途同归:争夺“端到端闭环”
看到这里想必你也发现了,不论是阿里谷歌还是腾讯,“智能体”正在成为这场AI混战的关键词。
今年以来,智能体已从一个模糊的技术概念,迅速演变为各大巨头战略布局的核心。
它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能回答问题、生成图片的聊天机器人,而是正在进化成能够主动理解意图、自主制定方案、并跨平台执行任务的数字助手。
而要打造这样的智能体,这些巨头首先就看到了一条摆在眼前的路——
从各自最擅长的单点优势(电商、搜索、社交),向整条用户服务链路延伸。
所以,如果将阿里改造“通义”、谷歌推出AI购物、腾讯布局微信智能体这三个动作放在一起审视,会发现它们共同指向同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AI正在重构整个互联网的价值链条,而巨头们争夺的正是“端到端闭环”的控制权。
这场竞争的深层逻辑在于,随着AI技术成熟,传统的“入口”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单一环节的优势已不足以构筑护城河,真正的竞争已上升至谁能掌握用户从需求产生到服务完成的完整闭环。
所以说,这场混战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生死和未来——
AI时代的船票,已经开抢了。
参考链接:
[1]https://www.theverge.com/news/819431/google-shopping-ai-gemini-agentic-checkout-calling
[3]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11-13/alibaba-preps-big-revamp-of-flagship-ai-app-to-resemble-chatgpt?embedded-checkout=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