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仓直起腰,眼前是一片无垠的白色。这是新疆的十月,属于棉花的季节。
很难想象,这片繁茂的白色棉田,几十年前还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连生命力顽强的玉米、高粱都难以存活。
是谁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
白色棉花,养出绿洲
十月的新疆,棉桃饱满,大地如雪。
85岁的李万仓沿着田埂慢慢走着,这是一片即将采收的棉田。他轻轻托起一朵蓬松的棉絮,指尖摩挲着洁白柔软的纤维。

开荒棉农李万仓
六十几年前,十几岁的李万仓从甘肃来到新疆时,眼前的景象与如今截然不同。“那时候,这里全是白花花的盐碱滩,”他回忆道,“地里都是石头,种什么都活不了。”
但棉花可以。
在其他作物望而却步的盐碱地与半沙漠环境中,棉花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它耐旱、耐盐碱,即便在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约90%的收获率。棉花的根系能深入地下1.5米至2米吸取水分,同时改善土壤结构。正是这种特性,让棉花成为改良土壤、抵御风沙的“先锋作物”。
“棉花适合盐碱地生长,也可以防风、挡沙。”李万仓说。随着棉花一年年地种植,肆虐的沙尘暴渐渐少了,土壤也一天天变得松软肥沃。棉花不仅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更让万亩戈壁逐渐变为绿洲。

棉田绿洲
这种改变,不仅属于土地,也属于人。
在新疆,有200万棉农和李万仓一样,见证了棉花柔软而坚韧的力量。他们的住所,从最初简陋的地窝子,到后来的砖房,再到如今的楼房。生活随着棉田的丰收而改善。
棉花浑身都是宝,被誉为“白金产业”。棉纤维可以纺织,棉籽可以榨油,棉杆可以造纸或做成饲料,转化为洁净环保的能源。从贴身的衣物、保暖的被褥,到电影胶片、人民币,甚至火箭燃料,都离不开棉花的贡献。
而棉花种植仅占全球2.6%的水、3%的耕地,却撑起了全球20%的纺织原料,滋养着从种植到纺织的完整产业链。

一望无垠的棉田
李万仓在这片棉田里耕耘了超过六十年。如今他已退休,把种棉的事业交给了儿子。明年,他的孙子从部队退伍回来,也将接过这份家传的营生。“一代一代传下去,种棉花好啊。”他说。
日落时分,李万仓站在田埂上哼起小调:“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献你一朵小棉花……”歌声飘过棉田,飘向更远的地方。
科技与棉花
棉田之外,另一场关于棉花的探索从未停止。
宋美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研究员,今年是她与棉花打交道的第四十年。
1984年,20岁的她走出校门,开始了与棉花为伴的生涯。她几乎跑遍了新疆所有的棉田,通讯录里除了家人,几乎都是棉农的联系方式。
这期间,她见证了中国棉花亩产从不足15公斤到试验田最高750公斤的跨越。2024年,全国棉花总产量616.4万吨,较上年增长9.7%,中国的棉花产量占到全球近四分之一。
然而,产量的提升只是故事的一个侧面。

宋美珍查看棉田中棉花的长势
“棉花它是最天然的,是其他纤维不可替代的。”在她看来,守护并提升棉花与生俱来的舒适亲肤特性,与提升产量同样重要。这些特性源于自然,却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才能被充分理解和利用。
这也是为什么一片看似简单的棉柔巾,需要经历从棉花品种选择到生产工艺的反复打磨。
基于对棉花特性的深入研究,产业技术在不断创新。参考长期专注于棉制品研发的全棉时代,其研发的全棉水刺无纺布技术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项技术突破传统纺纱织布需要数月的时间限制,在2-3小时内就能将原棉制成柔软牢固的“布”。第一张全棉柔巾由此诞生,不仅保留了棉花天然的亲肤特性,还拓展了棉制品的应用场景。
对棉花天然特性的珍视,推动一着场静默的技术探索。在实验室里,新一代科研人员通过生物育种,让棉花自带高产优质的密码;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探索棉花纤维的更多可能性。
与此同时,在产业端,技术创新正在重塑棉花的使用方式。随着对棉花结构研究的深入,全棉时代陆续开发出九大全棉科技,涵盖透气、凉感、保暖、抗菌、防晒等多个功能维度。这些创新不是要改变棉花的本质,而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棉花与生俱来的优势发挥到更好的状态。

全棉时代九大全棉科技
“一辈子能做好这一件事,值了。”宋美珍站在试验田边,望着眼前的棉海。在她身后,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记录着新的实验数据。
不管是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还是全棉时代等致力于优质全棉产品开发的企业,人们的探索留下的不止有技术的更新,还有对棉花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智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带着记忆,归于土壤
深夜,成都的一位年轻母亲正在给宝宝更换襁褓。洗过多次的全棉纱布巾泛着柔软的旧色,却越用越亲肤,“就像我妈妈当年给我用的那样,”她说,“棉的东西,越用越舒服。”
这是个寻常的家庭场景,却串联起一条跨越时空的纽带。从母亲手工缝制的棉布床单,到自己为宝宝选择的纱布巾,棉花以其特有的方式,承载着情感的传递与生活的延续。
在无数中国家庭的记忆里,棉花始终扮演着温暖的角色。产房里,一条全棉盖毯让紧张的产妇找到安心;婴儿床上,柔软的纱布连体衣包裹着新生命;清晨醒来,棉柔巾为一天带来清爽的开始。
然而,棉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棉花是具有社会价值的农作物
当我们选择一件全棉制品时,实际上参与了一个更大的循环。值得关注的是,棉花在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在使用后几个月内就能自然降解,完成从土地回归土地的循环。
这个循环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人选择棉制品,市场需求推动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更多的边际土地被用于种植棉花,曾经的半沙漠地和盐碱地逐渐披上绿装。这是一个良性的生态链:人们用棉更多,棉农收益增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荒漠变绿洲,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一朵棉花将个人的选择与更大的生态图景紧密相连。它不只是衣柜里的衣物,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媒介:当我们选择棉,不仅选择了舒适与健康,也在无意中参与了一场温柔的生态修复。
夜幕降临,棉田安静下来。李万仓的歌声飘远了,实验室的灯光熄灭了,婴儿在棉布襁褓中安然入睡。
明天,当太阳升起,新摘的棉花将继续它们的旅程——从土地到生活,从传统到未来,完成一朵棉花最朴素的使命,也见证着不同个体对自然的理解与回馈。
作者:伊琳
上一篇:高清:四川舰海试现场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