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位于周口市淮阳区的河南省银丰塑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丰塑料”)高耸的厂房里,一台十五六层楼高的“巨无霸”吹膜机组正全速运转,淡蓝色的塑料薄膜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织出一幅壮观的工业图景。
“这台国内独一无二的定制机组,专门生产高端薄膜产品,最大宽度达24米,不仅保温、消雾、转光,还更加耐用。”公司副总经理孙龙祥介绍,公司产品远销美国、瑞典、日本等国,在农田中“安家落户”。
银丰塑料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这里,科技感拉满。一张地膜为何一面银色、一面黑色?“我们融入了纳米陶瓷材料。”孙龙祥解释,“银色面反射阳光智能调温,黑色面抑制杂草,显著提升作物产量。”
银丰塑料所在的淮阳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塑料制品之城”,汇聚120余家塑料制品企业,关联产业年产值达330亿元,占全省55%以上的市场份额。不过,这里的塑料产业早已颠覆传统,因持续创新而越发有“料”。
河南联塑的瓷芯双色PPR给水管,采用“瓷芯”技术在管道内壁形成保护层,光洁如陶瓷,有效抗水垢,保障水质洁净。
河南通源在行业率先建立完备管道生产体系,其克拉管口径超3米,广泛用于市政、输煤输气等领域,填补了河南大口径管道的空白。
行走淮阳,所感的不仅是生产场景的热火朝天,更是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全面跃升。
淮阳塑料有“料”,离不开坚实的产学研支撑。依托省级科技孵化器和知识产权平台,淮阳区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目前,河南联塑与郑州大学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银丰塑料与河南联塑被认定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全区塑料产业拥有90多项专利,10余家企业获评河南省智能车间智能工厂。
淮阳塑料有“料”,也源于构建产业生态的系统思维。“我们不只追求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更构建涵盖国家认可实验室、省级质检中心、科技孵化器在内的全产业服务支撑体系。”淮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淮阳区已建成塑料制品产业园和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形成“雨林式”创新群落与“抱团式”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升级要立足本土,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升全产业链价值,让‘老树发新枝’。”淮阳区委书记、区长王献超说,淮阳将持续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主导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河南日报记者 王映马涛 河南日报通讯员 韩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