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初冬的洛阳市老城区东大街,每一块石板、每一棵古树仿佛都述说着古都洛阳的繁华过往与活力当下。
古城保护与发展既是守护“城市根脉”,更是强化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金钥匙”。近年来,洛阳市相继出台针对老城区东西南隅、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专项管理办法,实现了保护对象管理制度全覆盖。
在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当地政府摒弃大拆大建,采用政府主导、渐进式微改造、市场化招商的模式,既保留了街区的历史肌理与风貌,又注入了新的商业活力与文化业态。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上,实行“一栋一策”,针对每处建筑的历史价值、保存状况和产权特点,量身定制修缮与活化方案,最大限度保留其历史真实性、完整性。
洛阳老城东大街239号是清末中医名家李占标先生的故居。这里不仅承载着李占标先生的生活印记,还见证了济世堂李占标药店的辉煌。今年9月,洛阳市公布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李占标故居位列其中。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其价值无法估量。此次公布的第三批历史建筑,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这些历史建筑,共同构筑了洛阳独特而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洛阳市名城委传承保护部工作人员田孝武说。
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要聚焦文脉赓续,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守护城市历史底蕴,共建城市精神家园,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洛阳市在推进城市提质工作中,注重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文物古迹、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在高质量发展中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双赢。
“这些年我们通过引入文旅、文创、商业等适宜业态,让历史建筑和街区‘活’起来,产生经济效益,反哺保护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田孝武说。
从李占标故居往东走,离鼓楼约200米处的良驿寻迹民宿,古旧砖墙错落,带着岁月斑驳痕迹,撑起一方静谧庭院。
“这里原是明朝福王府故居的一部分,去年5月开始进行保护性开发改造,今年6月开始营业,基本每天都会满房。”良驿寻迹民宿负责人王海丹说。
在洛阳市老城区,以“汉服+洛邑古城”为代表的消费场景引爆市场。随着“洛阳汉服”现象级出圈,相关产业链也“火”了起来。通过汉服产业将静态的古都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消费场景,不仅吸引了游客,更激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夜幕降临,洛邑古城的“仙女”从天而降,吸引无数游人驻足。那一刻,古老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古都资源与城市发展共振具象化,洛阳这座千年古城在时代土壤中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河南日报记者 胡舒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