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就业政策宣传暨金秋招聘月专场活动在焦作万达广场举行。 王梦梦 摄

焦作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暨医学研究中心投入使用。 宋崇飞 摄

市民在天河公园的城市书屋内阅读。 宋崇飞 摄

焦作市解放区王褚街道锦祥花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在舞蹈室里排练舞蹈,乐享生活。 王梦梦 摄

温县一家怀药专业合作社主播在网络平台销售怀山药。 温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医保政策和精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王梦梦 摄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云台山的丹霞绝壁,也照亮了南水北调干渠的粼粼波光。曾以“煤城”著称的焦作,如今正经历一场发展方式与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
龙源湖畔,奔跑的身影迎着晨光;老年食堂里,饭菜香气伴着老人们的笑语升腾;智能车间内,机械臂舞动出产业新姿……一种可感、可知、可期的幸福,正在怀川大地生动铺展。
这幅幸福新图景的底层逻辑何在?焦作以实践作答: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城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产业兴城:硬核支撑托起“稳稳的幸福”
幸福,需要坚实的底座。对于历经资源枯竭阵痛的焦作而言,这份底座来自产业的“硬核”逆袭。
走进温县的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如同时尚的舞台,各式原料包鱼贯而出,空气里弥漫着奶香与茶香。这里是全国最大的新式茶饮基底生产基地,每天数以百万计的糖、奶、茶组合从这里出发,发往全球数万家茶饮店,调制着世界各地的“甜蜜时刻”。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京华食品等企业车间里那股浓郁甚至有些“上头”的螺蛳粉、酸辣粉调料味儿。正是这“一甜一咸”,构成了温县特色鲜明的产业标识,支撑起县域经济的大格局,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就业与增收。
视线转向武陟县的河南江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看似普通的纸张经过科技赋能,变身热敏纸、无碳复写纸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无碳复写纸的产量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四分之一,“点纸成金”的故事在这里不断上演。长期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让武陟县培育出了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集群。
而在孟州市,以中原内配集团为龙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更是实力非凡。走进其智能化车间,宛如进入未来工厂,机械臂精准装配,AGV小车穿梭自如。
这家全球气缸套行业的“隐形冠军”,年产发动机缸套超5000万个,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全球市场占比15%,产品配套奔驰、福特、康明斯等国际巨头。
围绕中原内配集团,孟州市3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了“铸造—机加工—表面处理—总成装配”全链条生态,凝聚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这些县域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非偶然。焦作从顶层设计破题,作出培育“3+13+N”产业链群的战略决策,强化县域“2+1”主导产业培育,推动产业聚链成群、能级跃升。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焦作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优势产业“强筋壮骨”和新质生产力“萌芽吐绿”。
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主阵地表现亮眼:通过实施“五大专项行动”,持续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博爱经开区入选省开放合作领域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武陟经开区入选省银发经济产业园,焦作高新区、焦作经开区、孟州高新区入选2025年河南省开发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名单。
所有开发区全部晋级星级管理,所有制造业开发区营收均超百亿元,3个开发区进入全省优秀行列。截至目前,全市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76.1%,产业园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产业转型不仅带来经济指标的增长,更推动发展质量蝶变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连年攀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更深刻的变化体现于就业结构上:越来越多农民工通过技能培训转型为产业工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跨越和收入的稳步增长,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推动“均衡的幸福”
幸福,不应因城乡差异而不同。焦作着力破解二元结构,奏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奏曲。
一根小小的铁棍山药,在焦作发展成富农大产业。通过瞄准药用、食用和保健品开发方向,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出中药饮片、饮料、保健食品等系列新产品。
这是焦作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的生动实践。
当地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聚焦建设粮食、畜禽、饮品调味品、乡土特色产业四大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小麦、玉米、“两牛”、家禽、饮品、调味品、怀药、乡村服饰加工贸易8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如今,农民不再仅仅依靠耕田的收成,而是通过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季季收”。
粮食安全是幸福的基石。焦作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平均单产超500公斤、全省第一。新认定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达8家、居全省第4位。
文旅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修武县岸上村依托云台山景区,从传统农业村变身民宿集聚区。村民梁晶将农房改造成莫奈花舍民宿,年收入从3万元跃升至30万元。博爱县“竹林水乡”、武陟县嘉应观治黄文化园等,让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激活乡村、富裕农民的“金钥匙”。
更可喜的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正实现“无缝对接”。焦作在公共服务领域持续发力,城乡供水、公交、垃圾处理一体化成效显著。“现在村里的路又宽又干净,晚上路灯亮堂堂的。”博爱县寨豁乡江岭村村民胡兴福满脸喜悦。
要素双向流动打破城乡壁垒。焦作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22%。城市人才、技术、资金“下沉”乡村,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有序转移,实现“务工不离乡”。通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焦作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卫生厕所普及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条条乡村公路,构建起“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网络,也描绘出城乡均衡发展的幸福图景。
民生提质:温情服务成就“可触的幸福”
共同富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可感可触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0月29日中午时分,温县番田镇前杨垒村老年食堂饭香四溢。“老年食堂饭菜多样实惠,走5分钟就能吃上,还能和街坊邻居唠嗑,多好!”张小门老人的话,道出附近不少老年人的心声。
这样的“幸福食堂”,在焦作农村已有百余家,成为农村互助养老、情感交流的温暖载体。
“幸福食堂”是焦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的缩影。当地连续多年民生支出稳定在70%以上,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全力织密民生保障网。
养老服务方面,焦作成功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城市,初步建成“4211”智慧养老模式。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从“十三五”末的40%提高到2024年年底的69.6%。
就业是民生之本。焦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加大稳就业促增收力度,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搭建就业桥梁,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30万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52∶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教育公平关乎未来。焦作教育资源持续扩优提质,创新实施“名师、名校长、名校”培养工程,推动集团化办学,成立一批中小学和中原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乡村教师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6%,新增中小学学位3.48万个。
医疗健康守护生命尊严。焦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组建四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精神卫生中心,118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实现全覆盖。“以前看大病都得往郑州跑,现在市里医院和省里专家定期来县医院坐诊,方便多了!”修武县患者刘女士的体验,道出了医疗资源下沉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物质富裕了,精神也要丰盈。焦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百年焦作”等29个城市书屋和南水北调党群服务中心等123个图书馆馆外流通点,“10分钟体育健身圈”让市民乐享健康生活。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76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5%。
基层治理创新为幸福生活提供坚实保障。焦作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健全风险防控中心化、闭环化机制,让基层高效能治理做好民生“加法”、风险“减法”。
武陟县西陶镇划分175个网格,整合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乡贤能人、数据员“五种力量”,聚焦提醒类、帮助类、防范类三件实事精准服务,形成“小事格内和、大事村里平、涉法专家断”的闭环机制,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大幅提升,群众满意度高达98.6%。治理精度的提升,带来了更有温度的城市体验。
华灯初上,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灯火璀璨,10公里“天河”两岸宛如幸福的玉带。市民们或漫步、或跑步、或带着孩子嬉戏,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与惬意。
焦作,这座正在“幸福生长”的城市,将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让幸福的芬芳,浸润每一个怀川儿女的心田。(河南日报记者 成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