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示意图
近日举行的北京论坛(2025)“医学+X:数智技术驱动的医学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上,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描绘一幅人工智能驱动医疗健康变革的新图景。
“过去完成一例复杂的骨盆骨折复位手术,需要6名医生穿着沉重的铅衣,在X光射线下一遍遍透视、协同发力。如今,复位机器人可以在三维导航下准确完成,将大开大合的‘开放术式’变为精细的‘微创术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罗森博特创始人王豫在论坛上展示的成果,正是当前“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的生动注脚。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公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AI医疗正从技术探索的“选择题”,升级为关乎全民健康的“必答题”。
在更为精密的眼科手术领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边桂彬团队研发的智能显微手术机器人,能够稳定地进行视网膜下血管注射等精细操作。
从“钢筋铁骨”的骨科到“明察秋毫”的眼科,再到纷繁复杂的诊疗管理,AI深度融入医疗、服务、管理全链条,正从“辅助之手”进阶为“智慧伙伴”。
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套名为“灵智体系”的医院全域智能生态已上线。该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介绍,这套体系以多模态大模型为底座,为患者提供智能导诊的“灵智宝”,为医生配备书写病历、辅助诊疗的“灵智助手”,甚至为医院管理者装上能实时问答、洞察运营数据的“智能问数”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部副主任程和平说,通过整合多组学海量数据,未来10年到30年,虚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现实。这一愿景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医学数据与先进AI算法的碰撞。不过,医疗数据的标准化、质量控制与共享机制仍是当前核心挑战。
面对数据瓶颈,学界与产业界正在开辟新路。北京大学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亚沙说,通用大模型在直接回答医学问题时存在明显的“幻觉”现象,而构建医疗垂域大模型又面临“灾难性遗忘”等难题。该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在模型中植入新的“神经元”来专门学习医学知识。
更具未来感的场景正在养老与主动健康领域展开。银河通用创始人、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王鹤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轮式人形机器人,它能在养老院中引导老人进行认知测试、步态分析,提醒老人服药。“在成都的养老院,它已成为老人的新朋友。我们的目标是让通用机器人服务千家万户,而主动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方向。”王鹤表示,这类机器人已在北京、上海等地的24小时智慧药房投入运营,实现药品的自主拣选与上架,展现其在无人化服务场景中的潜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医学科技进步,到2030年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人工智能持续赋能医疗健康全链条,一个更加公平可及、智慧精准的健康服务体系有望加快构筑,让亿万人民共享优质医疗的创新成果。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