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特殊挑战——原定于11月5日返回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因疑似遭遇空间微小碎片撞击,使得返回任务被迫推迟。这是自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载人航天时代以来,首次出现神舟飞船返回计划临时调整的情况。
此事也很快引发国人乃至全球航天人的关心。那么,遭遇撞击后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情况如何呢?还能让该乘组的航天员乘坐并安全返回吗?还是会发射神舟二十二号人飞船上去把他们接回来呢?这是11月5日以来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
到了11月11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媒体刊发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给出的最新消息,称遭遇撞击后就已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措施,组织对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全面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及安全性评估,研究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实施计划,各系统严格按流程开展各项测试和联调联试,组织关键产品状态判读和质量确认,而且还表示“着陆场正在开展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综合演练。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稳步推进。”
除此之外,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给出了我国空间站的相关情况,称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具备支持两个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能力。而本来要返回的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工作生活正常,正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共同开展在轨科学实验。
通过这些信息推测,神舟二十号飞船遭遇的撞击问题应该不大,情况可控,且航天员乘组大概率仍将乘坐神舟二十号飞船完成返回任务。
其实从撞击事件本身来看,此次险情的“威胁程度”与“处置效率”共同印证了问题不大的判断。据多方信息综合,撞击飞船的是一块不到5毫米的微小空间碎片,虽其飞行速度达子弹的十倍,携带有很大的势能,但撞击的位置很可能是在推进舱尾部,未伤及返回舱、飞船生命保障系统等核心区域,对飞船本身影响不大。
这得益于我国载人航天在空间站组合体上长期构建的“三层防护体系”:神舟飞船采用的国际通用“惠普尔盾”多层防护结构,配合天宫空间站自神舟十七号起加装的“星盾-3”型复合防护层,可将2毫米碎片的撞击能量分散至1/20,防护效率提升40%,这一技术优势直接降低了微小碎片造成严重损伤的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险情发生后,天地协同监测网络第一时间锁定目标,仅用5天便完成飞船初步修复与状态评估——这一效率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熟的应急响应机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原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多系统对神舟二十号开展全面仿真分析、地面试验及安全性评估。从后续披露的信息可知,飞船核心系统运行正常,未出现影响返回的结构性损伤
而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状态良好,至今仍在与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共同开展在轨科学实验,甚至已刷新190天的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纪录,指令长陈冬更是累计在轨超410天。
深入解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披露的“研究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实施计划,各系统严格按流程开展各项测试和联调联试,组织关键产品状态判读和质量确认,着陆场正在开展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综合演练”这段话,从中便能清晰看到“仍用神舟二十号返回”的逻辑闭环,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项测试和联调联试”指向飞船自身性能的复核——若飞船存在无法修复的严重问题,工程团队更可能直接启动备用方案,而非投入大量资源对原飞船进行系统性测试。从公开信息看,各系统已完成关键产品状态判读,意味着推进舱、返回舱、制导导航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功能均通过验证,具备执行返回任务的基础条件。
其次,“着陆场开展神舟二十号乘组返回综合演练”是最具指向性的信号。着陆场演练并非通用流程,而是针对特定飞船返回任务的“定制化准备”——演练内容包括返回舱搜索回收、航天员医疗保障、应急通信联动等,均需与飞船的返回轨道参数、着陆精度要求、舱体结构特点精准匹配。所以,载人航天办公室给出这句话其实也是在让全国人民放心,一切都在按原计划进行。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若工程团队计划启用神舟二十二号备用飞船(中国载人航天“发一备一”机制下的待命飞船),着陆场演练应围绕神舟二十二号的技术参数展开,而非持续聚焦神舟二十号。
而且,如果是神舟二十二号的话,返回综合演练也不会现在就展开,而是会等到神舟二十号脱离空间站组合体,返回东风着陆场或者启动自毁程序在大气层中销毁,然后神舟二十二号发射并与空间站对接,地面的东风着陆场才会进行返回综合演练。但是这次的通报说着陆场正进行返回演练,那就只能是神舟二十号(非常小概率的可能是神舟二十一号,因为它也是能提前返回的)。
目前东风着陆场返回综合演练仍按原计划推进,而且未出现任何关于“更换返回载体”的官方信息,也足以说明飞船返回任务决策层对神舟二十号飞船的安全性仍有充分信心。
从现实条件来看,选择神舟二十号执行返回任务也符合“效率最优”与“资源合理利用”原则。一方面,空间站当前物资储备充足,7月15日天舟九号运送的6.5吨物资,叠加神舟二十一号带来的2吨补给,可支持6名航天员在轨生活时间至少延长到2026年3月,无需担心“长期滞留”导致的物资短缺问题,这为工程团队充分排查飞船状态、等待最佳返回窗口提供了时间缓冲,无需仓促启用备用飞船。
另一方面,神舟二十号乘组已与飞船完成近200天的在轨适配,从操作熟练度、应急处置默契度来看,乘坐原飞船返回的风险反而低于换乘新飞船——毕竟备用飞船虽技术状态完好,但航天员未经过长期协同训练,可能面临未知的操作适配问题。所以,神舟二十号飞船及其乘组的返回,极大概率仍然会按原先的计划进行。
此次突发事件凸显了中国载人航天应对空间碎片威胁的“双重能力”:既具备快速处置险情的应急实力,也拥有防范未来风险的前瞻布局。除了已投入使用的防护技术,我国早在2016年就发射了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且空间站配备的舱体撞击泄漏监测系统可快速定位受损区域,支持航天员在轨维修。这些技术储备不仅为此次神舟二十号的安全处置提供保障,也为未来应对更复杂的空间环境奠定了基础。
综合所有信息判断,此次空间碎片撞击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征程中的一次“小插曲”,而非“重大危机”。随着关键产品状态确认的完成、返回实施计划的细化,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原飞船平安返回地球也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消息来源:《央视新闻》11月11日报道《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任务正有序推进》
说实话了!菲媒称黄岩岛“从来就不是菲律宾领土,它只属于中国”
美国再次探测火星,新格伦火箭将发射两台火星探测器,但需在太空待命一年后才前往火星
德国防军司令称已做好与俄开战准备,计划已制定,北约将部署80万军队!开战或促使三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