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APP瘦身
客户为中心才是根本 本报评论员 王彬
储蓄卡、信用卡、贷款、收款各一个……手机上到底要装多少个银行app?据报道,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银行app太多了”的吐槽超过1万条。不少网友认为,为了并不算高频的金融操作,安装十几个五颜六色的银行app没有必要。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部分app,其中既有国有大行,同时也不乏头部城市商业银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银行app?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银行服务?
在供远大于求、大多银行app很多时候都静默躺平在用户手机里的当下,多家银行主动关停旗下部分app是必然的结果,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瘦身。关停不必要的app后,实现了降本增效,也告别“银行app多且无用”之痛。可以说,在这件事上,银行的诉求和客户的利益达成一致。
曾几何时,银行在开设和推广app上,陷入跑马圈地的怪圈。每家银行都恨不得把每一项业务都独立做成一个入口,app多入口图的是客户广覆盖,然而,覆盖之后呢?如何提升客户黏性、优化服务体验、实现可持续经营,这些更为关键的问题,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结果就是,一批“高下载、低活跃”的app被制造出来,客户分散、黏性不足、运营成本高企,银行不堪重负,用户也不胜其烦。
这一过程折射出,某些银行在app发展路径上仍停留在流量思维,而非用户思维,盲目追求用户数量,而忽视服务品质,行业发展理念变了味。某种程度上,这无异于一种拍脑袋决策。银行努力方向与用户真实需求之间,颗粒度没有对齐。
银行业当从这场“app大瘦身”中汲取教训,从一开始就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真正把“以客户为中心”落到实处。金融服务的核心永远是人,放下对流量的执念,真正聚焦于用户体验与价值创造。用户体验不应是口号,而应成为产品设计、运营维护乃至考核评价的核心指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陷入“前期盲目开发、后期无奈关停”式的尴尬。
银行只追求用户规模、不注重用户价值而盲目上app,本质上也是一种重形式、轻实效的形式主义表现。因此,应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群众导向、效果评估的长效机制,避免“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担”,防止“数字化”异化为“形式化”,这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