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崔晓萌
“同一演员同时出现在三个直播间,一个红衣颈膜推荐官,一个白衣美妆顾问,还有一个素颜生活博主。一个主播同一时间用相似的话术推荐着不同品牌的产品……”北京消费者钟女士称,这个演员挺出名的,最近经常刷到她带货,当时觉得这演员怎么什么广告都接。

没想到,因为多个直播间出现她的带货形象,该演员也很无奈。她还曾在假冒自己的直播间质问:“你是我,那我是谁?”没想到立马被拉黑……
据了解,目前不少商家截取明星过往素材,经抠图换脸合成虚假直播,却无任何AI生成标注,这类内容在直播平台不算少见。
今年4月,上述演员就曾发布打假视频,称自己“仅一个官方直播账号”,引发粉丝举报潮,有粉丝一天之内就举报了18个伪造直播间。
如今这类利用AI深度合成技术行骗的案例越来越多。此前有江西老人要贷款200万元给AI合成的“靳东”拍戏,港星黄百鸣的AI“分身”被用来推销药膏。央视此前曝光的仿冒全红婵带货事件中,虚假视频销量超4.7万件,虽然其家人早已声明未授权,侵权内容仍屡禁不止。

“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讲,这都是一个违法侵权的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使用AI换脸技术进行直播带货是典型的深度合成行为。从被编辑者的角度讲,这种行为侵犯了被编辑者的人格权,属于违法和违规行为;从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还涉及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者的问题,可能触发退一赔三的法律责任;从市场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他还提示,“平台方在发现此类侵权行为后应及时下架相关内容,并对发布者采取禁言、封禁等措施,否则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确实不少网友认为,这类AI骗术在直播平台大行其道,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悉,抖音今年已封禁千余个AI仿冒账号,并将线索移交监管部门。但业内人士指出,部分平台仍存在“审核滞后”问题。

朱巍表示,平台对发布的内容负有审核责任,但具体审核标准因内容形式(如短视频、广告、直播)而异。侵权行为可能涉及多个主体(如MCN机构、商家),需从账号注册者到实际控制人全面追责。
具有迷惑性的新骗局屡禁不止,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鉴别?业内人士也给出了一些方法:基于AI技术去识别AI内容是最快的方式。也有消费者也在蹲直播间的过程总结出一些经验:“真实直播能实时互动,AI分身只会循环话术。”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陈川川律师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消费者首先要注意看平台标识和发布者信息,其次观看直播过程中要观察视频细节、核实商品信息,并警惕“全网最低价”等话术。发现疑似AI侵权或诈骗时,立即保存证据(截图、录屏),向平台投诉举报,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
实际上,对于此类乱象,监管层也在加快补位。9月1日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主动标注,恶意隐匿将受严惩。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展开专项行动。
朱巍认为,目前对AI深度学习的相关法律已经制定,关键在于多方协同落实。
在强化法律执行方面,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建立起信用监管机制,对频繁违规的MCN机构及其关联账号实施连带责任追究。其次,主体责任应延伸至AI技术提供方平台,从源头控制未标记内容的生成。第三,社交平台需提升技术防控能力,主动拦截违规信息发布。
“AI时代要有火眼金睛,但不能把火眼金睛的责任交给老百姓。”朱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