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那一年,中国航天部门已经开始为一个新目标做准备:让女性也能飞向太空。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这条路远比想象中艰难,选拔条件近乎苛刻:必须是现役运输机飞行员,飞行时长超过1000小时,身体指标要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视力、牙齿、皮肤都在检查范围内,就连家族三代的病史也要调查清楚。
更特殊的是,选拔标准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已婚且生育过的优先,这个要求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背后有实际考量,航天员训练周期长达四五年,这期间很难兼顾生育,不过最终入选的刘洋和王亚平,当时都还没有孩子。
2010年5月,刘洋和王亚平从几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中国第七批航天员,她们面前的,是长达两年的高强度训练。
水下训练是公认最难熬的项目之一,穿着200公斤重的训练服,在10米深的水池里模拟太空作业,一练就是六七个小时,刘洋回忆,第一次训练结束后,她累得连爬梯子的力气都没有了。
离心机训练更是对身体的极限挑战,在高速旋转中,她们要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8倍的压力,脸部肌肉被压得变形,呼吸都变得困难,训练手册规定,如果实在撑不住可以按红色按钮终止,但刘洋和王亚平从未按过。
转椅训练专门用来测试前庭功能,坐在椅子上不停旋转15分钟,普通人几分钟就会呕吐,刘洋说自己5分钟时就已经到了极限,浑身冒汗,胃里翻江倒海。她用想象海边日落的办法分散注意力,硬是坚持了下来。
除了体能训练,文化课同样繁重,从天体物理到航天医学,从机械原理到计算机操作,她们需要学习近60门课程,每周都有考试,不及格就要重修,王亚平当时已经30多岁,重新拿起课本学习高等数学,难度可想而知。
两年训练结束后,2012年3月,刘洋和其他两名航天员一起入选神舟九号任务组,这意味着她将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
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在酒泉发射升空,13天的任务中,刘洋完成了15项空间医学实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她在太空中的表现,证明了女性完全有能力胜任太空任务。
一年后的2013年,王亚平乘坐神舟十号升空,并在太空进行了一堂物理课,她演示了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用水做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这堂课通过电视直播,全国6000多万学生同步观看。
2021年10月,王亚平再次出征,这次是为期半年的长期驻留任务,11月7日晚上,她和翟志刚一起出舱作业,成为中国首位进行舱外活动的女航天员。
太空环境对女性提出了特殊挑战,在设计阶段,工程师们就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天宫空间站的睡眠区采用胶囊舱设计,每人一个独立空间,拉上厚帘子可以完全隔绝视线和声音,卫生间也专门配置了适合女性使用的设备。
物资补给也有针对性安排,天舟货运飞船会运送专门的女性服装和卫生用品,甚至还准备了少量经过特殊处理的化妆品,因为研究表明,适当化妆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生理角度看女性在太空有一些独特优势,研究发现,女性在失重环境下的雌激素和镁代谢情况比男性更稳定,不容易出现血栓和心律失常,同时女性的细致和耐心,在执行精密操作时也有明显优势。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发射升空,航天员中有一位是首位女性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这标志着中国女性在航天领域的角色从参与者逐步转向主导者。
从神舟九号到神舟十九号,12年间中国已有三位女航天员执行过太空任务,她们在轨道上的工作时长累计超过300天,完成了大量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
按照规划,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届时很可能会有中国女性踏上月球表面。随着空间站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未来会有更多女航天员参与长期驻留任务。
这些数字和时间节点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训练、无数次对身体极限的突破、无数个与家人分离的时刻,刘洋曾说,自己最愧疚的就是没能陪伴孩子成长。王亚平的女儿看到妈妈出舱的画面时,兴奋地说想要成为宇航员。
太空不会因为性别而降低标准,而中国女航天员用实际行动证明,她们完全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从选拔到训练,从发射到返回,每一个环节都展现出专业素养和顽强意志。
“当神舟飞船再次划破夜空,我们知道,那里面可能坐着的,就是下一位书写历史的中国女性,看到中国女航天员的成长历程,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原来她们在背后付出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每一步都走得无比扎实。刘洋和王亚平她们不仅要通过和男航天员一样严苛的体能训练,还要面对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挑战,真心不容易。”
“太空环境对男女真的是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性别降低标准。听说王亚平为了完成出舱任务,穿着200公斤重的水下训练服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这种毅力太令人佩服了。”
“而且她们在太空中还要应对生理期、隐私保护这些女性特有的问题,空间站虽然为她们做了一些特殊设计,但在失重环境下处理这些日常事务依然很有挑战。 ”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洋提到在空间站曾因压力大悄悄哭过三次,这让我觉得航天员也是普通人,她们的情绪需要释放,这反而让人更敬佩她们的坚韧,而且刘洋也坦言,所谓的平衡事业与家庭,单靠女性自己很难,需要整个家庭的支持。”
“女航天员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开创了那么多第一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激发了无数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她的出舱活动标志着中国女性在太空探索中迈出历史性一步。看到她们从参与走向主导,真的为中国女性感到骄傲。”
你们觉得女性在太空探索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如果有机会,你会支持自己的女儿或家人成为航天员吗?
信源:长期太空“出差” ,如何保持最佳心态? 2021-07-29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