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吗,美国在冷战期间曾密谋出一个“炸月计划”,想要人们看到月球上的“蘑菇云”,这就是当时美国最机密的A-119计划。
那么美国为什么会有这么疯狂的一个计划呢?而这个计划最终为什么没有成功?
小李今天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计划的前因后果。
A119计划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既催生了人类探索宇宙的诸多突破性成就,也孕育了一些超出常规认知的极端构想。
1958年,美苏在太空领域的角逐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率先在太空竞赛中占据先机。
就在全球聚焦两国后续航天动作之际,美国空军悄然启动了一项代号为A119的秘密计划,对外以“月球实验飞行研究”为掩护,其真实目标却是将核弹送往月球并实施引爆。
在多数人看来,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与潮汐节律,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连,核爆月球的想法堪称荒诞。
但这一构想的诞生,并非毫无逻辑的异想天开,而是冷战地缘政治博弈的产物。
当时苏联在太空领域的领先让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霸权焦虑,“必须在任何领域压制苏联”的思维主导了诸多决策。
常规的航天探索已难以满足美国彰显实力的需求,于是通过极端手段制造全球关注度的想法应运而生,核爆月球这一能瞬间吸引全球目光的大胆构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A119计划的保密级别极高,参与团队仅由十人组成,却集结了当时物理、航天、天文等领域的顶尖人才。
卡尔萨根
后来享誉全球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彼时还是24岁的博士生,也加入了该计划。
他并非方案的主要设计者,而是负责核心技术测算工作,具体承担核爆后尘埃云扩散模型的计算,为评估爆炸可见度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卡尔・萨根后续转向倡导宇宙和平与科学普及,其思想转变与这段特殊经历形成了鲜明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1958年也制定了类似计划,代号“E-4”,作为“E计划”系列的一部分,最终同样因技术风险和安全顾虑在早期阶段被取消,从未实施。
计划细节
A119计划的核心诉求并非单纯推进科学研究,而是兼具三重目标的综合行动:官方表述中包含解答行星地质学问题的科学研究目的,同时承载着军事威慑与政治宣传的核心诉求。
美国军方认为,核爆月球产生的视觉效果能跨越国界,让全世界直观感受到美国的军事科技实力,从而在心理层面压制苏联,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
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制定者在技术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看似周密的设计。
核弹头的选择过程充分体现了现实条件与野心的博弈,最初计划团队倾向于选用威力更大的核弹型号,但受限于当时运载火箭的承载能力,过重的核弹无法被送往月球。
最终团队选定了W25核弹头,这款核弹头重量仅99-100公斤,爆炸当量为1.7千吨TNT,仅为二战时期投向长崎的“胖子”原子弹的十三分之一,既保证了一定的爆炸威力,又符合运载火箭的技术参数限制。
引爆地点的选择则经过了精心测算,最终确定在月球的“阴阳交界线”,即月面昼夜分界线。
网络图片
按照设计思路,这一位置能让阳光照亮爆炸产生的尘埃,最大程度增强视觉效果,确保地球各地的观测者都能清晰目睹这一景象。
计划团队甚至已规划好了完整的执行流程:从地球发射载有核弹的飞弹,经过数日飞行精准抵达月球预定位置,在月面边缘准时引爆,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全球震撼效果。
该计划原定于1959年实施,但在1959年1月就被美国空军取消,从未进入实际执行阶段。
然而这一看似无懈可击的计划,从科学原理和现实风险层面存在多重隐患。
首先是视觉效果的预期偏差,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而地球上核爆产生的壮观蘑菇云依赖大气环境形成。
缺乏大气的折射与支撑,核爆产生的光和尘埃会迅速消散,地球上的观测者难以看到计划预期的震撼景象,这意味着其政治宣传目标难以达成。
关键的是现代科学分析表明,单个W25核弹的能量远不足以改变月球轨道,月球质量高达7.3×10²²公斤,需要约2000亿个同等当量核弹才能对其轨道产生可测量影响。
核爆产生的月岩碎片也几乎不可能达到月球逃逸速度,对地球的直接威胁有限,但这些科学结论在当时的技术认知背景下,并未被完全清晰地预判。
宇宙探索的理性边界
A119计划最终未能付诸实施,核心原因并非美国军方放弃了霸权诉求,而是在多方面风险的综合考量下做出的决策。
官方公开的取消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担心核爆月球的行为引发全球公众的强烈反对,造成负面政治影响。
二是火箭发射存在失败风险,一旦运载核弹的火箭出现故障,核弹可能坠回地球,引发不可预估的安全灾难。
三是核爆产生的辐射污染会破坏月球表面环境,影响未来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本质上是霸权思维主导下的对抗性竞争,美国试图通过核爆月球彰显实力,将宇宙探索异化为军事威慑的工具,违背了人类共同探索未知的初衷。
卡尔・萨根等科学家后续的思想转变,也反映出对这种极端思维的反思,科学的价值在于守护与探索,而非破坏与威慑。
与这种对抗性思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探月工程,从嫦娥一号成功绕月探测,到嫦娥五号实现月壤采样返回,再到嫦娥六号完成月球背面采样,中国的探月之路始终秉持稳扎稳打的原则,聚焦科学研究与技术突破。
中国探月工程的核心目标,是探索月球形成与演化规律,挖掘月球资源潜在价值,为人类深空探测积累经验,展现了“拓展人类认知、服务全人类”的探索理念。
如今人类的太空探索已进入多国合作的新时代,国际空间站的持续运行、火星探测的联合攻关等,都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
但A119计划与苏联E-4计划的教训仍需铭记:科技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缺乏理性约束的技术野心,可能引发难以预估的后果。
真正的大国实力,不在于破坏能力的强弱,而在于创造价值的多少;真正的探索格局,不在于单一国家的领先,而在于推动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结语
月球依旧高悬于夜空,见证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每一步历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更应坚守理性底线,以敬畏之心对待宇宙、以合作之心探索未知。
唯有如此,才能让星辰大海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家园,而非地缘政治的博弈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