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学界誉为“石墨烯的操控者”,年仅22岁便破解了困扰科学界百年的难题,连续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发表重要论文,成为国际物理学界备受瞩目的年轻学者。
过去,他也被中国网友视为“爱国典范”。面对美国提供的永久居留权与优厚待遇,他曾公开表示:“我是中国人,完成学业后一定会回到祖国。”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当年曾打动无数人心。
然而如今,28岁的他选择赴美发展,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助理教授。
这一决定令许多人感到意外与困惑,甚至有人批评他“改变了初衷”。但若我们仔细回顾他的成长与科研轨迹,或许能更平和地看待这一选择。
天赋初显
曹原在四川出生,于深圳长大,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通常需要十二年完成的中小学课程,他仅用三年就已掌握。
十四岁那年,他参加高考,取得669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之后,他更入选以培养顶尖科研人才为目标的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该班的设立,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密切相关——为何我们的教育体系难以持续培养出顶尖创新人才?
2009年,教育部推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中科大严济慈班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实践。这里汇聚的学生不仅数理基础扎实,更关键的是,他们对物理怀有炽热的追求。
一位参与招生的教授曾表示:“我们寻找的,是那些一谈到物理眼睛就会发亮的人。”
在此求学期间,曹原接受了系统而深入的科研训练,并获得了赴牛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世界名校交流学习的机会。
2014年完成本科学业后,他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注投身于石墨烯研究。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组成的单层二维材料,兼具极薄的厚度与卓越的强度。然而最令科学家着迷的,是它所蕴含的超导潜力。自1911年超导现象被发现以来,实现“常温超导”一直是全球科学界未能攻克的目标,这也导致能源传输中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
曹原的研究正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他发现,当两层石墨烯以约1.1度的特定角度叠加时,可在常温条件下实现零电阻的超导状态。
2018年3月,他的这一突破性成果被《自然》杂志连续刊登两篇论文,迅速引起学界轰动。许多评论认为,这是一项“足以改写教科书”的重大发现。曹原也因此入选《自然》年度十大科学人物,并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此后数年,他并未止步,持续在石墨烯领域推进研究,至今已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近十篇论文。2021年,25岁的他荣获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毋庸置疑,曹原是一位难得的科研英才,也因此成为各国科研机构竞相争取的对象。
美国曾为他提供绿卡与优厚待遇,但当时他婉拒了,并重申“我是中国人,一定会回国”。
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后来选择留在美国?
有人猜测是他改变了想法,也有人认为他被国外的科研条件所吸引。但这些判断,或许都过于片面。
赴美发展的现实考量
从客观条件来看,曹原所专注的凝聚态物理与二维材料等方向,在国外已有数十年的深厚积累。其先进的实验设备、成熟的科研氛围以及高效的团队协作机制,对前沿领域的探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这并非一个关于“爱国与否”的议题,而更是一个现实考量:在哪个环境中,他能更有效地推进研究、持续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曹原今年28岁,科研生涯的黄金时期才刚刚开始。与其急于给他贴上“背叛”的标签,不如理性看待:一位顶尖学者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科研环境,本就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
事实上,许多杰出科学家都有在海外从事研究的经历。杨振宁、李政道在美国完成其诺贝尔奖研究,并未改变他们与中国的情感联系;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同样得益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科学本身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而一个国家科学的进步,也常常需要借助国际视野与资源。
曹原曾在访谈中表示,他追求的是“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而不仅是为了发表论文”。
或许,现阶段他在美国的工作,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做出的阶段性选择。
我们不必过早对他感到失望。一个在22岁就能取得重大突破的人,必然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与长远规划。当年他能拒绝绿卡,说明他有坚定的信念;如今他选择赴美,也未必是永久决定。
人才的流动从来不是单向的。今天他出国深造、积累经验、寻求突破,未来或许会带着更先进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回到中国。
我们不妨多一份耐心与信任。
展望
真正的人才,渴望被理解、被支持,渴望能在适宜的土壤中自由成长。而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共同努力,让这样的土壤越来越丰沃。
曹原还年轻,未来的道路仍长。无人能预知他最终将走向何方,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学无边界,但人心有归处。当年那个说“我是中国人”的青年,依然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