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杨琛源
“嗡嗡——”夜幕下,两架无人机悄然升空,一架凭借红外热成像锁定目标,另一架悬挂特制飞箭精准出击,成功命中野猪。

无人机正在搜寻野猪
近日,各地林业部与联合科技公司运用无人机精准猎捕野猪的事情,尤其是一些网购平台一二千元即可无门槛入手装备,引发网友的热议和担忧,法学专家称法规对无人机“武器化改装”的针对性规定不足是未来亟需重视的问题。
无人机猎杀野猪:红外锁定+精准投箭
11月4日,十堰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站联合张湾区林业局、湖北永锋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携两台专业无人机进驻曹家山护林站。随着夜色渐浓,侦查无人机率先升空,通过搭载的红外热成像设备,快速扫描林区并锁定了三只野猪的活动轨迹。随即,技术人员操控挂载着特制飞箭的捕猎无人机升空。
据悉,这支飞箭长约80厘米、重达400克,专门适配捕猎需求。在红外成像技术的实时追踪引导下,飞箭精准脱离无人机,成功命中目标。经过连夜作业,工作人员依法猎捕到两只成年野猪。

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无人机
“十堰山高坡陡、地形复杂,传统猎捕方式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尝试是结合本地实际,发挥低空经济效能,探索科学有序猎捕野猪的新路径。
据悉,自2023年国家林草局将野猪移出“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以来,各地积极应对其对农作物、林果产业的破坏,探索了多种合法合规的野猪管控方式。
今年10月29日,陕西宝鸡渭滨区采用无人机坠箭技术,依法对野猪进行捕杀。参与人员称,一晚上就能打一二十头野猪。
网购平台:几千元无门槛入手猎杀装备引担忧
在围观各地依法用无人机猎杀野猪时,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网购平台花几千元就能入手一套无人机猎杀装备。
极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无人机捕猎相关设备在网购平台上均可轻易获取。
11月8日,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带热成像技术的无人机,多家店铺均有相关产品在售,价格从一千元至两千元不等,空投器配件仅需400元,最低一二千元,就能配齐一套“致命装备”。

同时,极目新闻记者咨询商家客服人员得知,买家下单收货后,商家会提供设备操作教学视频,而配套的箭杆、箭头单独购买售价50至100元不等,可根据不同无人机机型灵活适配。部分卖家还能提供“改装教程”,详细指导买家如何增强箭头穿透力及无人机载重能力,以满足“狩猎”需求。


“普通人花几千元就能组装出具备捕猎能力的无人机,这太危险了!”有网友担忧地说。
法律监管存空白,专家呼吁建立制度防线
事实上,除了猎捕野生动物外,改装后的无人机若挂载攻击性装置,可能被用于追踪、攻击他人,从而引发公共安全风险。
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胡雯琼称,现有法规对无人机“武器化改装”的针对性规定不足,是未来亟需重视的问题。
胡雯琼律师表示,我国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现有条款更侧重飞行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目前,各地发生的“挂飞箭狩猎”事件,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对狩猎行为定性,却未对无人机改装的相关责任进行定性,法律上存在模糊和滞后性。一旦出现无人机改装后伤人的情况,即便可触发多重法律责任,但举证难度大,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周围,则从安全监管角度提出三重风险警示:一是“黑飞+危飞”叠加,此类捕猎无人机大多未经空域审批,挂载飞箭后成为低空危险源,威胁空域安全和地面人员财产安全;二是工具与方式或涉嫌双重违法,捕猎用飞箭可能具备“管制器具”属性,且目前无任何法规允许使用远程遥控空中狩猎的方式;三是违背社会责任与生态伦理,飞箭落点不可控,在非封闭环境使用等同于漠视公众安全。
“这种行为带来的安全隐患,可能远大于其解决的兽患问题。”周围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明确无人机改装、使用的法律边界,完善审批流程和监管细则,同时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堵住设备非法流通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