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创新成果体验区集中展示了显示产业上下游的最新技术与产品成果。图为参观者在创新成果体验区参观。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飞 摄
新闻名词
Micro-LED
微型发光二极管,拥有亮度高、寿命长、功耗低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
成都动作频频
◆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 ,打造“显示之都”,前瞻布局中试线,助力中国大陆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点亮投产
◆依托国家级“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动京东方、中国科学院光电所等企业和院所,建成4个国家级、31个省级创新平台、3个研究实验室、9个检测实验室,基本形成集创新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
屏幕上彩林斑斓,叶脉清晰可见……近日,在2025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下称辰显光电)推出的全球首款270英寸8K TFT基Micro-LED显示屏首次亮相,就吸引了不少与会者目光。
这块显示屏背后,是一条产业链的蓬勃发展。Micro-LED拥有亮度高、寿命长、功耗低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主流显示技术。当天,在大会举行的国家级链主企业专场对接活动——Micro-LED产业对接活动上,近300名行业专家、企业机构代表齐聚,共谋产业发展。
看现状
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Micro-LED迎来关键转折
“今年是Micro-LED应用元年。”会场内外,这句话被反复提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Micro-LED市场营收规模已超7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达15亿美元。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从商品和技术两个维度,将Micro-LED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具象化。
从商品角度看,Micro-LED产品正呈现出矩阵拓展模式,从消费领域到工业领域全面开花。两个数字可佐证:作为该技术今年排名前二的两大应用市场,智能手表、高端电视和商显的营收占比,分别达到44%、38%。
从技术层面看,持续不断的突破颇具亮点。如像素密度上,上海显耀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新发布的“走鹃”微显示平台,可让彩色光机体积缩小一半。再如辰显光电推出的“幻境InviLux”纹理屏,依托微纳纹理覆层技术,能够呈现木纹、大理石纹、金属纹等多种纹理效果,使其不仅是一块屏幕,更可以化身为墙面、家具或艺术装置。在大会创新成果体验区,记者见到了这款纹理屏。开机时它呈现鲜亮画面,关机时则化身为木纹,“隐身”于墙面。
行业动向,企业最敏感。多名与会代表向记者表达出同一观点: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产能持续落地与资本密集注入,Micro-LED正迎来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关键转折,市场规模爆发在即。
资本市场也有所印证。记者在一张2025年Micro-LED领域融资情况表上看到,今年以来,多个项目单笔融资额达到数亿乃至十亿元,释放出资本市场对Micro-LED前景看好的强烈信号。
近年来,为抢占下一代显示技术先机,成都动作频频: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打造“显示之都”,前瞻布局中试线,助力中国大陆首条TFT基Micro-LED生产线点亮投产;依托国家级“超高清视频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动京东方、中国科学院光电所等企业和院所,建成4个国家级、31个省级创新平台、3个研究实验室、9个检测实验室,基本形成集创新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
谋发展
合力推进,中国Micro-LED战略联盟再添新成员
“今天现场坐着的,都是入了Micro-LED‘坑’的。”圆桌论坛环节,听到主持人这句打趣的话,许多人会心一笑。
现场发布的《中国 Micro-LED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当前Micro-LED在商品化和产业化、产业链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关键生产制造环节是否已经明确?TGV(玻璃通孔)企业能否进一步减少通孔后玻璃的脆性,以便提高分辨率?
聚力将问号一一拉直,是众多与会者的共识。
几天前,辰显光电总经理黄秀颀把行业里较活跃的厂商集合成一张图,从材料、设备到显示屏领域,名单密密麻麻,“这说明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从‘单点突破’到‘团队作战’的生态聚合。”
队伍还在不断扩大。当天,来自四川、江苏、湖北等地的20余家企业加入中国Micro-LED战略联盟,他们将与其他成员单位一起,以技术创新需求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助力Micro-LED技术的持续研发与应用推广。去年12月成立的中国Micro-LED战略联盟,由几十家国内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和高校共同组建。联盟瞄准一系列目标,包括未来3年,力争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合作圈,企业数量超100家等。
与此同时,因成本高昂,Micro-LED技术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这也成为当天的另一个讨论焦点。“技术很漂亮,如何降低成本,让大家用得起是关键。”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于军胜说。
综合现场多个主题分享和圆桌论坛,大家普遍认为,随着工艺优化及设备迭代、产业协同与规模效应的不断发展,将驱动成本快速下降,而四川尤其是成都在这方面优势明显。据悉,截至目前,成都显示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5%,产业链完善度达73%,新产品产值率达76%,研发投入占比达7%。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莹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