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护孩子安全这件事上,不能心存侥幸,更需有所行动
近日,有视频显示,杭州一小学门口,随着车辆进入,门口处的学生敬礼并喊“老师好”,而视频中未见车辆停留、打开车窗。相关视频引发讨论和争议。
11月6日晚,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通报表示:该校确实存在相关问题。现已对该校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要求学校立即整改,并吸取教训,全方位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学生该不该向开车入校的老师问好?这本不是一个问题。一声“老师好”,是很多人心底的成长记忆,也是教师职业光环的具象化呈现。那声清脆的问候,本就是校园里动人的教育细节。
但问题在于,正如网友所质疑的: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有无适当地回应?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彼此的善意是双向的。学生对老师表达礼貌,老师也有责任进行反馈,这才是良性的师生互动。
按照学校工作人员的解释,学校只有一个门,无法做到人车分流,且由于道路是断头路,如果停车、摇下车窗会导致后方拥堵,因此,老师们只能在车上跟孩子们招手回应。
按这个说法,视频中的那一幕似乎就不难理解了。无论是摇下车窗,还是朝学生招手示意,都可能使驾驶者至少一只手离开方向盘。如果为了回应学生而分散注意力,反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甚至酿成交通事故。
这事实上反映出一个关键问题:在无法兼顾交通安全的情况下,校门口有没有必要讲究这种形式化的礼貌?不管是学生主动问好,还是在学校引导下形成的问好习惯,只要是老师无法作出有效回应的场景,就不仅让学生的礼貌表达得不到正向反馈,挫伤其积极性,更让“尊师”的教育意义变了味。
事实上,此次事件引发的争议,不仅在于教育管理水平需要提升,更在于其背后暴露出的校园安全问题——尤其是无法人车分流的交通安全隐患,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校门口的车流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本身就存在天然风险,比如学生可能随时面临擦碰、碾压等直接伤害,而车辆行驶产生的尾气、噪声,也可能对学生健康和安全造成隐性威胁。这方面并非没有前车之鉴。
目前,主管部门责成学校整改。整改应不限于“向开车老师敬礼”,以此为契机,创造条件推进人车分流改造,也应纳入整改。毕竟,学生的生命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也是一道不容打折扣的“必答题”。在守护孩子安全这件事上,不能心存侥幸,需要有所行动。
说到底,礼仪的核心是尊重与舒适,当一种礼仪形式与当下的安全需求产生冲突时,更合理的选择是优化形式,排除安全隐患,而非让安全为形式让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