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巴西北部的贝伦,是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门户”,正汇聚着全球气候治理的目光。
11月10日至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在这里举行。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的十周年,也是协定要求各国提交新一轮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交卷年”。COP30的核心任务,将从“谈判规则”转向“交付成果”。
在这样一场关乎未来的全球聚会中,中国石油将主办两场边会,聚焦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甲烷控排两项议题。巴西公司副总经理曹民权最近正在准备相关分享内容,这也是他的气候大会首秀。“能站上COP30的舞台,既兴奋又荣幸。”谈及首次参会的心情,曹民权说。
在拉美地区工作长达20多年,他积累了丰富的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工作经验。转战巴西3年,曹民权称自己是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新兵,但在同事们看来,作为中国石油派驻巴油海上里贝拉平台的核心成员,他既是中国石油在南美的“民间大使”,也是企业开展中巴能源合作的重要纽带。
COP30开幕前,曹民权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我希望借助COP30这个平台,与全球与会代表深入探讨甲烷控排、深海环保等技术议题,把中国石油在巴西的绿色实践、中巴能源合作的成果传播出去,推动行业共同进步,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中国之智’。”

中国石油巴西公司参与的世界级深水油田里贝拉项目,是当地的明星项目,也是能源合作的一大硕果。
敬畏雨林
自1992年“地球峰会”后,气候大会时隔多年重返巴西。这种地理上的“回归”,不只是简单的地点重合,更是对气候治理初心的呼应、对《巴黎协定》实施关键期的回应、对全球气候行动落地的实践召唤。
在曹民权看来,大会选址背后,首先是亚马孙雨林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这片“地球之肺”既是关键碳汇与顶级物种基因库,也是全球气候与水循环的核心调节器,为人类提供氧气、药用植物等重要生态服务,直接关系地球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
“它将全球南方最核心的关切——如何避开高碳老路、在保护中实现发展重新推到全球气候治理的舞台中央,也提醒所有国家,气候行动的本质,从来都是寻找一条更可持续、更公平的发展新路径。”曹民权说。
事实上,中国石油在巴西的业务布局已深耕十多年,形成了稳固的业务体系。2010年,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物探”)进入巴西,聚焦地球物理技术服务,通过观测和分析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探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从而服务于当地找“油”找“气”;2013年中国石油在巴西启动油气投资业务,参与里贝拉等世界级深水油田项目;中国石油国际事业公司及专门贸易投资主体则负责开展巴西原油贸易,几大板块协同发力。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在巴西的业务涵盖上游油气投资业务管理,原油、成品油及化工品国际贸易以及物探等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参与运营着里贝拉(Libra)、布兹奥斯(Buzios)和阿拉姆(Aram)3个超深海盐下油气合作项目。
但在亚马孙相关区域开展业务,始终面临多重叠加的挑战。曹民权谈及,首先要应对的是认知与舆论障碍,需要提高公众和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积极做好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舆论之外,是极高的环境合规与应急成本。巴西环保标准严苛,亚马孙地区更甚 ,单个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FPSO)年环境应急待命费用最高 500 万美元,远远高出传统陆上应急支出。
“还有社区沟通的复杂性,是我结合在厄瓜多尔 15 年工作经验得出的最深体会。”曹民权说,社区许可直接决定项目成败,协商常需数年:既要推进建学校、设种子基金等经济补偿,又要应对当地高预期,还需协调地方政府、当地社区等多方主体,极易因利益或文化差异产生分歧。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则为项目增添了更多变数。亚马孙地区的油气开发很容易受国际环保压力、当地领导人换届影响。
此外,油气开发带来的财富可能吸引大量居民、商人涌入,可能导致非法伐木、农业扩张等社会生态问题。尽管石油开采对雨林的直接影响不到4%,但这种潜在的间接连锁反应,仍是布局时需要提前防范的重点。
“目前,我们今年7月中标的9个赤道边缘盆地区块,尚未开展地震作业,暂时还没遇到实际操作层面的困难,但上述这些潜在挑战,都需要我们提前规划、做好应对,才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曹民权补充道。
企业应该是一位好邻居
面对亚马孙地区的多重挑战,中国石油没有退缩,而是以 “企业应该是一位好邻居”的理念,在巴西探索出一条生态与发展共生、企业与当地共荣的本土化之路。这一实践,也见证了中国企业出海进程中,影响力与社会责任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早期出海时,我们缺乏环保和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公司治理也尚未与国际接轨,这是当时的历史现实。”曹民权回忆称,2001年他初到厄瓜多尔时,就深切感受到当地石油公司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环保理念。彼时,中国企业在海外多是被动开展环保和社会责任项目,还因理念与技术滞后交了不少 “学费”—— 比如钻井时仍采用泥浆池,而非如今的罐循环利用系统,后续为应对环保要求、加强社区沟通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些经历也推动中国石油海外人才快速成长,不仅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更实现了社会责任理念的迭代升级。如今,随着国家发展与公司治理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中国石油海外员工践行 ESG 理念的自觉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广泛开展业务的同时,更实现了“授人以渔”的价值传递。
据介绍,在巴西,中国石油围绕 “生态优先、技术共享、文化交融” 的核心原则,通过分层实践构建与当地的共生共荣关系。
以生态保护为基石,实现开发与自然共生。中国石油在巴西深海领域的投资目前以非作业者身份开展业务,并通过与作业者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巴油)的合作,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巴西石斑鱼保护计划”,该计划名称中的“Mero”(中文音译“梅罗”)被用于命名中国石油参与的里贝拉项目中的梅罗油田,体现出项目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另一重点项目“乌萨”(取自当地一种螃蟹的名称),致力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维护与长期监测,通过建设育苗基地、推进区域造林等举措,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2023年,东方物探8624队在亚马孙雨林作业时,严格遵循“保护中作业、作业中保护,环保优先”原则,全程确保合法合规、环境风险可控,最终实现企业与当地环境的和谐共存,赢得多方赞誉。

中国石油巴西公司每年开展不同主题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中外员工文化融合,增强团队凝聚力。
以技术人才为纽带,传递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不仅是资金注入,更聚焦技术共研与人才共育,形成可持续的能力输出。” 曹民权说。能力共建方面,东方物探公司深耕巴西15年,创下三项行业里程碑 —— 连续四年陆上油气勘探市场占有率100%、首创陆上多用户数据二次销售新模式、实现连续五年累计400万安全人工时,既为当地提供了成熟的作业范式,也培养了一批本土化技术与管理人才。
以文化公益为桥梁,筑牢本土化发展根基。作为当地的“好邻居”,中国石油通过一系列人文项目搭建情感桥梁,推动文化认同与社区融合。文化传承上,既支持“Choro 之家音乐学院” 保护巴西本土音乐,也通过 “山河文化促进中心”推广中国传统舞蹈,实现中巴文化双向交流;公益联动方面,举办“奇迹工程 —— 里约糖面包山”环保艺术展、“中国石油·芭蕾与交响之夜”,并赞助里约四季赛跑,将绿色理念融入群众生活,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归根结底,企业与社区是共生关系,履行社会责任就是维系这种关系、实现多赢的关键。”曹民权强调,这既是中国石油在巴西的实践逻辑,也是其深耕拉美市场的长期承诺。
定力锚定未来
2025年5月24日,巴西东南海域传来捷报 —— 中国石油参与建设的里贝拉项目第5艘 FPSO“阿莱克斯山德雷·德·古斯曼号”浮式生产储卸油船,火炬成功点燃,顺利投产,标志着里贝拉梅罗油田进入新生产阶段。
这艘 FPSO创下几项巴西纪录:最快首油纪录、最快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获批纪录、最快系泊纪录,且投产完全符合7年前的计划,成为中巴能源合作的“奇迹成果”。

曹民权在里贝拉项目现场
“这是中国石油在巴西参建的明星项目。”曹民权说。该项目采用租赁建造模式,集成了伴生气CO2过滤回注系统,兼具提高油田采收率与绿色低碳开发的双重价值。
今年是《京都议定书》生效20周年,也是《巴黎协定》通过10周年。在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出现“逆流”的背景下,今年9月24 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 7%—10%,力争做得更好。这一目标也为中国石油的转型指明方向。
“传统能源企业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临的是一场深刻的价值重塑与角色进化。”曹民权表示。
在他看来,传统能源企业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其产量,而是体现在其对整个能源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赋能作用上。不在于与过去割裂,而在于对其深厚积淀进行创造性转化。它们的价值将从“开采能源”转向“保障系统稳定”和“提供零碳解决方案”。这是一条从“燃料”到“基石”,再到“赋能生态”的进化之路。谁能率先完成这场价值重塑与角色蜕变,谁就能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继续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作者:吴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