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校园里,配出现一只999元的帝王蟹吗?
11月3日,有南京大学学生发帖说,在校园里吃到了999元一只的帝王蟹。很快,舆论场上为大学校园到底能不能有999元的帝王蟹,吵得不可开交。一天过后,南大官方迅速发了通告,表示将对菜单做出调整,并且格外提到,校园内本身就有低价学生餐。
一通争论下来,问题的焦点恐怕已经不再是这仅仅活了一天、卖出一只的帝王蟹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而是在于,高校乃至社会如何面对新时代学生需求。
从南大公告来看,这只帝王蟹主要是因为高校食堂运营模式升级调整,为了探索不同餐饮模式才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起到了一个“噱头”的宣传推广作用。
这只帝王蟹之所以会出现在高校食堂,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有需求。从不少南大学生的网络发声来看,无论本身消费水平如何,大家都是乐见学校食堂整点新花样的。
在最早吃上螃蟹的学生的评论区,就有人很兴奋地说,“我不敢想如果在学生时代和好朋友拼一只帝王蟹,会是多么幸福的回忆”。在舆情发酵后,也有南大的贫困生同学发声说,“我并不会因为吃不起一只帝王蟹而自卑”。更有不少学生表示,能在学生时代体验一次高端食材的滋味,会觉得努力考上好的高校更有意义,“因为人生的一部分价值就在于体验嘛”。
既然学生有这样的需求,为何社会舆论不能正视这份需求的正当合理呢?
从现实来看,近年来,不少高校的食堂都已经掀起了一阵改革之风。譬如最早成为“网红”的中国人民大学食堂主任,就是因为在社交平台不断回应学生诉求、改进食堂服务在高校学子中走红。诸如连锁快餐、奶茶咖啡品牌等商家,也已经普遍入驻了高校校园。如今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发展需求,已经和过去的年代不同,既然民以食为天,那么高校学子希望能在饮食方面不断有所改善,恐怕也无可厚非。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今年夏天时出现过的北方高校是否能安装空调的争议。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当年的学生其实是没得选择。但如今既然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发展,学生也因而有了选择的权利,岂非令人欣慰的美事一桩,又何必急于苛责呢?
从实际售卖情况来看,帝王蟹的出现,对学生来说只是个锦上添花的选择。既非高校食堂里只能吃帝王蟹,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非所有食材都卖出惊天低价,有浪费政府补贴之嫌,更不用说,实际上目前只卖出一只,还是学生拼单的,可见也并没有兴起攀比之风。
在适当的尺度里,做出符合新时代学生体验、感受、需求的尝试和调整,再根据学生实际的反馈来进行后续的动作,这实际上是大学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的体现,毕竟,以人为尺度,管理才会更有温度。
说到底,一只特殊的帝王蟹能不能出现,应该先由最直面它的人群来感受。而高校的尊严、高校教育的底线、高校育人的传统,也不大可能被一只帝王蟹就击穿了——要不然,这些东西该有多脆弱?
当然,能理解社会公众对高校学生的关注,毕竟今日之学子也会成为明日之社会栋梁,在这一过程中,公众也许存在着一种对学生“走偏”的忧虑。但很多时候,这种忧虑大可不必从小事中来,一只帝王蟹不至于摧毁学生的意志和精神,也不至于毁掉“能嚼菜根”的耐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体验,与我们素来推崇的勤勉精神之间,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甚至有时候,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恰恰是为之付出努力的动力。由此来看,一只帝王蟹而已,何必过度放大呢?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