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平顶山队主场的龙狮表演。 本版图片除供图外均为本报记者 黄晖 摄

豫排联赛赛场外的“中原排场文旅市集”。

来到郑州队主场的洛阳“唐宫小姐姐”和武术表演。

2025“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郑州航空港站)。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供图
10月的最后一天,2025年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以下简称“豫排联赛”)全明星对抗赛现场,中国女排原主教练郎平、奥运冠军朱婷的现身,将本轮赛事推上又一个高潮。竞赛时间之外,“跟着赛事去旅行”活动、非遗文化展演连番上演。
“豫排”不断出圈,是近年来赛事经济火热的一个缩影。从奥运会的宏大叙事,到登山、跑步、游泳、骑行等全民健身群像,一场体育赛事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社会面貌、文化景象等全方位的变迁。
在全国上下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背景下,体育经济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老家河南 启动自己的“超级联赛”
进入10月份,豫排联赛八强争霸如火如荼。
作为豫排联赛运营单位,豫健(河南)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豫排联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区赛于9月22日结束。截至11月2日,第二阶段比赛仍在进行,郑州队一场未负稳居榜首,此后的排名分别为航空港区队、洛阳队、开封龙亭队、新乡南太行队、周口队、平顶山队、商丘科迪花木兰队。
“相比较第一阶段而言,进入八强排位阶段的城市战队水平较高,比赛也会更加激烈。”该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联赛更加精彩,除了常规比赛之外,承办方还组织了奥运冠军朱婷及河南省女排外援参与的U12青少年排球表演赛、由八强战队组成的全明星队与河南省女排青年队的对抗表演赛等。
在此前豫排联赛新闻发布会上,朱婷表示:“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其实就是办给排球爱好者的一场大Party,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进来,感受排球的快乐和魅力。”
如朱婷所言,豫排联赛既是竞技体育,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综合文商旅盛宴,一场以赛事经济拉动消费潜力释放的具体实践,不仅“能打”,还要“会玩”。
作为我省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与文旅融合而打造的重点赛事,豫排联赛以“一球一赛场,一城一故乡”为主题,在保障联赛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以赛事为载体,积极探索“赛事+文旅”“赛事+消费”等办赛新模式。
赛场上,本土文化元素连番上演。在商丘赛区,青少年演员唱起豫剧《花木兰》选段;申凤梅亲传弟子申小梅演绎越调经典《老子》片段;在开封赛区,舞蹈、歌曲尽展大宋风华;郑州队与洛阳队的比赛中,洛阳的“汉服啦啦队”和唐代风格演出格外吸引眼球……
赛场外,盘扣技艺、葫芦烙画、古法香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据统计,各赛区分别在赛场外围组织了50余场次“排场”市集,集文旅推介、非遗展示、地方美食品鉴、老字号商品销售和联赛创意产品售卖于一体的摊位近千个,吸引大批群众和游客参与。
值得关注的是,赛事与文旅形成了双向促进。一方面,跟着赛事去旅游,各地积极推出精品文旅线路。第二阶段各参赛队伍所在城市推出“八强巡礼,一城一故乡”精品旅游线路,涵盖探秘寻根之旅、千年窑火非遗之旅等,充分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文旅带动观赛,各地推出看联赛免门票等优惠活动,持豫排联赛核销门票可享受消费减免。截至目前,全省共计287家景区、酒店、餐饮商家等参与活动,其中包含清明上河园、龙门石窟、芒砀山旅游区、太昊伏羲陵文化旅游区等百余家A级旅游景区。
多点开花 河南锚定赛事经济
不仅仅是豫排联赛,赛事经济,在河南已蔚然成风。
今年8月,被称为“郑BA”的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被称为“郑超”的2025年郑州市足球联赛先后启动。
“郑BA”开展“赛事进商圈”,将部分比赛设置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推出“篮球主题美食街”及专属消费优惠,覆盖餐饮、酒店等200余家商户,实现“观赛+购物+餐饮”一站式体验。单场平均吸引观众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商业营业额显著提升。“郑超”结合16个区县的文化特色,联合本地餐饮品牌推出“足球嘉年华”主题夜市和“诸侯套餐”,以“赛事+夜市”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夜间经济,为市民和球迷打造沉浸式的观赛体验。
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恒康介绍,此次篮球、足球赛事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深度融合“体育+商业+文化+旅游”元素,旨在打造以赛促健、以赛兴文、以赛促产、以赛惠城的典范。
在此之前,河洛大地则通过乒乓球掀起全民健身热潮。近年来,“洛阳球王”乒乓球争霸赛的名气越叫越响:2023年吸引8100名选手参赛,2024年共举办7620场次比赛,2025年第一赛季决赛中,30%的选手来自市域乃至省域以外。据统计,3年来,超4000名异地选手奔赴洛阳,直接拉动了交通、住宿、餐饮、景区消费。
体育不仅是事业,更是产业。洛阳市体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赵永剑介绍,洛阳体育产业总规模占GDP比重达2.3%,从业人数超30.5万人,年均体育消费额达120亿元。
在郑州航空港区,骑行比赛接连举办。从2025“一带一路”国家驻华使节自行车系列赛,到“行走是吾乡”2025年河南省自行车公开赛,双鹤湖中央公园已举办多场自行车赛,逐步形成“体育+生态+科技”的特色赛事IP,双鹤湖科创走廊品牌越叫越响。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推动民心相通、促进开放合作的桥梁。未来将打造更多国际化品牌活动,助力“空中丝路”建设。
更具代表性的还有各地竞相举办的马拉松,郑州马拉松、摇滚马拉松洛阳站、安阳马拉松、民权申甘林带生态马拉松等明星赛事遍地开花。以郑州马拉松为例,2024年共有近4万名选手参与,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直接经济收入超1亿元。
全国竞“超” 从北京奥运会到村BA
体育对公众的影响,从来不只是运动本身。从竞技体育的宏大叙事,到群众体育的全民狂欢,一场体育赛事的背后,是经济发展、社会面貌、文化景象等全方位的变迁。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集体意志的集中释放,这场盛会不仅让全民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对体育经济的兴趣以及对体育精神的共鸣达到空前高度,更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国际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2023年起,“村BA”“村超”的风吹遍全国,无数人返回乡村,带动农村地区产业振兴和面貌更新,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窗口。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超”起来了。“苏超”最先出圈,“川超”“湘超”“粤超”“蒙超”此起彼伏。
赛场上,运动员拼尽全力赢球,网络上,网友们也拼尽全力“造梗”。“苏超”中,“十三太保”互相不服,在相爱相杀中进一步增进互动。“湘超”赛场上,“十三个充电宝”合力战长沙,“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刷屏社交平台。
场内外互动间,消费活力带起来了。
在江苏,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95.9%的观众产生了门票外的消费,65.9%的观众表示本次行程支出超出预期;外地观众家庭整个行程花费普遍在1000—2000元区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消息称,“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
在山东,今年上半年,山东举办500人以上赛事739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113亿元。
赛事经济 从“网红”变“长红”
在全国上下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背景下,体育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2024年,《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发布,为商圈聚人气,为景区添活力,推动体育与商业的深度融合。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体育的经济价值,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推动体育产业总规模超7万亿元。
河南亦有新动作。今年5月,《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印发,明确提出“做大体育消费”。作为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郑州将对经国际组织授权的高水平赛事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补贴,对全国性赛事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补贴,对自主品牌赛事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补贴。
“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对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告诉记者,如今,体育不仅是一场单纯的竞技比赛,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狂欢,一个多元融合的载体,河南通过探索“赛事+文旅”“赛事+商业”“赛事+消费”等新模式,可打造“赛事观看+文化体验+文旅消费”的商业模式闭环,进而创造新场景、激活新消费。
“体育赛事拉动经济增长,在于以赛事流量为入口,通过场景融合、产业联动、价值延伸实现‘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参与’的转化。”豫健(河南)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豫排联赛仍在火热进行中,已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办赛模式。下一步,要持续深挖豫排联赛自身商业价值,与更多特色IP互动打卡,实现跨界资源整合,相互吸粉引流;建立完善商务运营体系,发挥“票根经济”效应,构建具备商业闭环的产业合作模式,有效实现“赛事+”与文、商、旅跨界融合,促进赛事经济从“网红”变成“长红”。(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 程帅星 段伟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