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年轻人正通过退群,让亲缘关系逐渐从过去“无条件的亲情捆绑”向“有距离的尊重”转型。
作者 | L
题图 | 《小欢喜》
此刻,你的手机提示声响个不停。
你本以为,是工作群里有了新的任务,或是自己的好友发来了段子与吐槽。但当你打开微信,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那个已经被你开启了“消息免打扰”的群聊,有人正在“@你”。

处于免打扰状态下的家族群,也避免不了被@。(图/社交媒体截图)
群聊的名字叫“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也许不认同这个名称,可无法改变的是,在多年前的某次家庭聚会后,你被拉进群里,被动地成为群内一员。你在群里是晚辈,是“××家的孩子”,你鲜少发言,打开群聊的次数更是寥寥无几。
你的角色通常是看客。看群内中老年人的生活分享,你不时发出慨叹:群里的链接怎么能这么庞杂——出门旅行后发布照片的“美篇”,以日常为切口、假模假式讲出人生哲理的直播,还有那些你根本不知道受众究竟是什么人的公众号,不停地更新着煽动情绪却有些反智的图文……这类链接充斥其间,让人难以评说。

往往我们在家族群中处于“潜水”状态,庞杂的信息让我们眼花缭乱。(图/社交媒体截图)
对年轻人来说,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其中的运行规则,你很难搞懂。你不知道亲戚间有什么恩怨,也不知道群聊里的人做着什么博弈。看着有人“@你”,你上翻记录,发现他们说,“你马上30岁了,再不结婚就晚了”,附带一条链接,写着“不结婚的人,晚年生活会怎么样”。
终于,你不想再忍受这一切,你的手指移到屏幕的右上角,点了“退出群聊”,一切似乎归于沉寂。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身边发生,本该是维系情感的线上空间,群聊却成了各种代际冲突的第一现场。
我们找到了几位退出家族群的年轻人,聊聊他们如何点下“退出”,又怎样重新审视家族群聊。
以下为他们的自述。

血缘关系无法选择,但边界感可以自主建立
杨芷菁 33岁 广告公司职员
我的老家在山东,我有个很大的家族。每年春节,大家会聚在一起。在他们眼里,那是热闹的场景,但对我来说,却是非常累的事情,比上班还疲惫。
来家里的人几乎都沾亲带故,但其实平日里不怎么走动往来,只有到了过年,他们才会开始串门。
他们大多与我有血缘关系,我逢人得叫叔、婶。平日,我很少与他们联系,偶尔有几次,也是他们私下问我,能不能弄到北京某医院的专家号,抑或他们来北京旅游,问我能否带着逛逛。要是力所能及,我都会答应,尽管与他们并不算太相熟,可毕竟要看父母和长辈的面子。

(图/《我在他乡挺好的》)
在他们那代人心中,亲属网络是极为重要的,哪怕不是直系亲属,他们也会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完成一些互助。比如我姑姑能在她所在的城市帮我伯伯找工作,类似的事情很多。即便没有微信这类社交软件,他们也有相应的信息共享方式。后来,建了微信群,他们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
对我来说,这些是不存在的。我很早就离开了家,在外求学,跟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联系,只是在过年碰面时,我会跟他们打招呼而已。可是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即使是这么简单的仪式,也能带给我许多精神压力。
我决定退出家族群是在两年前,导火索是一位亲戚的催婚。这本来是很常规的“春节保留项目”,我二十五六岁就开始被催婚了,但那次我的不适感格外强烈。与我对话的人是我父亲的舅舅,我要叫他舅爷。
我和这位舅爷没见过几次,但他在餐桌上借着酒劲,开始对着我絮叨。他的话语间有很多陈旧的观念,比如说,“你再不结婚,就生不出来了”“女人过了30岁,很不好找婆家”。我当面反驳了他,并讲了当下城市里的现状并非如此,说完,我离开了。

(图/《春色寄情人》)
可能是他觉得场面太难看,也可能是他脆弱的尊严作祟,那天晚上他就在家族群里发了很多条长语音,又专门转了些奇怪的链接给我看,以此证明他的话是有道理的。我在群里直接进行了回击,但让我更加气愤的是,其他亲戚也都站在他的角度上讲话。
我感到无力,深深觉得不同代际的价值观真是千差万别。更让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他和其他亲戚都打着关心的名义,用着“为你好”的口吻。但在我看来,那是极其没有边界感的行为,对我的冒犯达到了顶点。
当晚,我退了群,同时也买好了回北京的票,毕竟置身那样的环境令我窒息。临走时,我爸还说,要不找个机会给舅爷道个歉。我拒绝了。
我时常感觉,这些人虽有长辈的身份,可他们的人生经验早就不再适用于当下,所以在与晚辈沟通时,会出现种种问题。

一位网友分享的留言。(图/社交媒体截图)
既然无法解决,那我就采用“逃课打法”,退群保平安算了。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进家族群,生活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我的社交圈子里,不再有亲戚
兴伟 27岁 编辑
几年前,网上就开始有关于年轻人“断亲”的讨论。我对号入座,发现自己很早就开始干这件事了,只不过,我是先从退群开始的。

(图/微博@澎湃新闻)
我从小在福建长大,按理说那边的宗族意识比较强,亲戚之间的联络也很多。谁家有红白喜事,或有孩子的成人礼,亲属们都会到场。但我对这一套运作模式非常生疏,因为我很早就离开了家乡。
我一直在外求学,十几年的时间里,回家次数相当有限。就算是过年回家,看到亲戚,我也叫不上来名字。那些亲戚家的孩子,原本应该是我童年时的玩伴,可因为我早年离家,跟他们就没有什么联系。
我现在生活在上海,日常的社交对象主要是同事和后来求学时认识的一些朋友。在社交半径扩大的当下,过去的那些亲缘关系就显得更脆弱,所谓的家族亲缘,连模糊的记忆都没有,更不可能在生活里占据主要部分。
想要退出家族群,也是这个原因。我曾在群里看过他们的聊天,我想过参与,发表几句言论,可坦白讲,我实在插不上话。那些生活距离我太过遥远,当失去共同的生活经验,话语也就变得很苍白。

家族群中几代人同堂,年轻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难以融入。(图/社交媒体截图)
对于无效社交,我向来是抗拒的,因此我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尬聊上。朋友和我聊过这个问题,说我做得“太绝了”,他们的应对方式一般是把群聊屏蔽,有事情时再打开。
在这方面,我可能是有些淡薄。我确实对他们的生活兴趣不大,同时也有些担心,如果亲属有求于我,我却无法满足他们,那我会感到很尴尬。所以,从根本上避免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退群。
我虽然退了群,但并不意味着不知道家里发生了哪些事情。当有要事发生,譬如说老人去世,我还是能够收到消息并且及时返乡的。那种情况下,出于礼貌,我会在回家后与亲戚们正常互动。于我而言,群聊只是个形式罢了,真正的情感纽带与亲疏远近,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心理意义上的退群,比行为上更有效
小葵 24岁 学生
我不是第一个退出家族群的人,最早做出这一选择的人是表姐。她退群前还发了一小段话,大意是,这看似是一个家族群,但实际上它的功能早就不是维持联系了,而是充满吹嘘和攀比,处处弥漫着虚情假意。

今天,家族群似乎成为了攀比吹嘘的一个场所,其他功能在逐渐谈化。(图/社交媒体截图)
我当时闲来无事,就翻找聊天记录,看群里平日都在聊些什么。看了一会儿,我就意识到,表姐说的完全正确。其实,在群里是有潜在的层级的,做生意的或是家里条件比较好的亲戚,会受到大家的尊重,他们说句话,后面始终有人附和。但那些不怎么“得势”的人,就会受冷落,即使他们讲得很有道理。这让我比较反感。
此外,家族群里总是琐事不断,有亲戚会为了芝麻大的小事而争吵,点开语音,有些话格外难听。况且,群里时不时还有人卖保健品或是分享平台砍价链接,许多长辈都参与其中。我提出过质疑,还分享了一些防骗案例。他们非但不领情,还觉得我在顶撞他们。他们的说辞是: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这点事儿还分辨不清吗?我无力辩驳,看到群内的人越来越情绪化,就想起网上那句“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直接退出了群聊。

剧中黄亦玫和方协文在就餐中因看不过家暴男的行径,对其进行劝阻,中途发生肢体冲突,警察问话时反而成为“过错方”。(图/《玫瑰的故事》)
我和表姐退群的行为,让家族里的长辈很是恼火。爷爷打电话训斥了我,他说:“你真是长大了,别人说两句都受不了,凡事都这样,以后可怎么办?”我没有回应,也不知道怎么回应。
我不想把事情闹得难堪,所以重新加入了家族群,不过,从那往后,再也没有回复过任何内容。从心理层面来说,我已经不在这个群内,他们讲些什么,都与我无关。当我这样想时,群聊里的任何话都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影响。
我经常想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一个比喻: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就像把一颗石子投入水中,一圈一圈波纹由此荡漾开去。我觉得,到了我这一代,波纹好像不再荡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