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只要提供基本资料,评估之后就可以封存,不影响就业以及子女考公考学……”近日,有网友发现,在某社交平台直播间,某律师事务所在宣传律所业务时,强调“轻罪封存”和开出“无犯罪记录证明”,但是,这一推广内容却受到了不少法律界人士的质疑。

网络平台直播间里面福建某律师事务所宣传可以代办“轻罪封存”。
11月3日,记者分别联系到该律所负责人、宣传“轻罪封存”的业务员以及多名律师和法官。对于“轻罪封存”,他们似乎有着不同的说法,记者也进行了一番梳理和调查。
“花钱办理轻罪封存”
律所宣传业务引争议
据了解,“轻罪封存”2024年首次提出。旨在促进轻微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和避免对其相关人员在就业、教育、生活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建立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这一提法出现后,有律师以及各种宣传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的公司,开始以“轻罪封存”为关键词,在网络平台宣传推广。2025年10月,福建一律所在网络平台直播间推广“轻罪封存”和“无犯罪记录证明”。为规避后台审核,直播间未直接用“轻罪封存”四个字,而是用“轻檌”来代替,宣称可以付费协助封存,封存的条件分别为:轻檌(罪)、刑期三年以下、刑满后,五年内无新檌(罪)记录,同时,封存过后,当事人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之后就业、考公、入党、参军不受限制、子女升学政审等不受父母案底牵连。
在直播间,不少网友好奇这个是真的吗?也有人抱着咨询的想法,去了解此项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然而,有法律界人士质疑,“轻微犯罪记录可以封存”的适用范围有着严格限制,主要针对未成年人且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情形,但是对于成年人的犯罪记录,目前法律并未普遍设立类似的封存制度,“类似宣传行为存在打信息差的情况。”
记者调查:
法律顾问宣称可评估案
“百分之百”开出证明
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关于2023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人大审议时就明确,违法犯罪行为人罪责自担,不能株连或及于他人,对一些地方提出的“株连”措施说不,予以纠正。
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人犯罪、影响三代”观念仍影响着很多人。网络平台上,搜索“轻罪封存”等关键词可以发现很多帖子,这类网帖中,有不少人都是担心一些诸如盗窃、打架斗殴案件会留下案底,影响以后的生活,也有不少打着“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名义,宣传可以代理封存犯罪记录的账号。

网络平台上还是有不少打着“代办轻罪封存”的帖文。
2025年10月30日,记者以客户咨询的方式,通过该律所官方账号联系到一名自称该律所高级法律顾问的工作人员。对方一听是有“轻罪封存”的需求,便直接发来了一个模板,让提供基本资料,好评估案件是否能进行封存。
“案件封存后不影响子女读书就业,包括考公考学和当兵。”这名工作人员称,如果是以盗窃案为例,当事人担心留下案底,那么这个是符合案件封存政策的,“而且是百分之百可以封存成功。”记者注意到,在需要的基本材料中,包括案件时间、地址、案件类型罪名、案件有无判刑及刑期以及为什么想申请封存等,对方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则包括罪名筛查评估、代写申请材料、纾困证明材料以及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等等。
记者询问这个服务流程是否合法以及是否能够保证达到效果,对方回应称,“可以保证,我们之前办理成功的案例,有一个客户就是因盗窃案被判了14年,最后封存成功了。”这名工作人员还展示了他们接受委托办理后开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并强调上述证明的真实性,不存在“P图”和伪造的可能。
如何收费?对方表示,“轻罪封存”业务有统一标准和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一次性支付4000元,另一种是分期收费,分为前期、中期和尾款,“我们全权办理,并且案底封存之后,子女考公和当兵都不受影响。”
律所负责人回应:
并非包办,收费是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
记者注意到,该律所2025年9月8日注册成立,组织形式为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11月3日,记者与福建省司法厅取得联系,一名工作人员告知,查询律所的情况可以在“中国法网”上查询,司法厅这边只是给出行政许可决定。

福建省司法厅关于设立福建某某律师事务所的行政许可决定。
随后,在中国法律服务网(12348中国法网)上,记者也查询到该律所的相关信息,成立于2025年,律师团队有4人。
同时,记者也就此事,联系到该律所的负责人陈某。对方回应称,律所确实有在代理“轻罪封存”的业务,并且现在确实也有相关政策试点存在,但对具体实施城市、申请条件及操作流程并不完全掌握,表示可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并强调“不包办结果”。
陈某告诉记者,封存犯罪记录是一种政策,对有一些犯过轻罪的人也是一种保护,“不然的话他们就业和子女什么的都会有影响。”而针对律所宣传的收费就可以办理的问题,陈某表示有些材料和流程还是需要当事人自己去提交,并非包办,而能否保证达到效果,主要还是看案件的情况,会进行了解和评估,“当事人自己也可以办这个事情,只是说我们更专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法律界人士如何看“代办轻罪封存”?
有律师直言:可信度存疑
刑法学教师和律师微博大V@蔡雅奇刑法发布微博,对该律所宣传“轻罪封存”的行为点评认为是忽悠、诈骗。2025年11月3日,记者尝试就该观点联系蔡雅奇,工作人员回复称,会将相关事宜跟对方商量后再讨论是否联系。
北京泽亨律师事务所律师胡磊告诉记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犯罪记录封存】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该条文明确了犯罪记录封存的核心适用条件: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对相关犯罪记录依法予以封存,并限制查询、公布等的权利。
胡磊指出,封存制度核心在于刑罚的轻重(五年以下)和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未成年人),而非单纯依据罪名是否“轻微”。比如,对于“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这一概念仍需要看其核心适用条件,比如犯罪时必须是未成年人(即未满十八周岁),被判处的是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包括五年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等),封存是依职权或依申请启动的法定程序,并非自动发生,“法律并未对“轻微犯罪”作出明确定义,但实践中通常指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案件。”
同时,记者也就上述问题,咨询了四川某高校法学院教授,在表示不具名后,他对此提醒,如果有律所或者法律咨询公司基于上述法律规定,针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出封存申请,其宣称是可靠的。但如果宣称可以对成年人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或者对不符合“五年以下刑罚”条件的犯罪记录进行“封存”,则其宣称的可靠性存疑,可能涉及对法律概念的误解或误导,因为,对于成年人的犯罪记录,目前法律并未普遍设立类似的封存制度,但可能存在其他相关的前科消灭或限制查询的制度(如部分地区的试点政策)。他建议多跟专业、官方的机构,包括法院等部门咨询,或者以官方法律文书和专业法律意见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