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举办南阳市第二十届玉雕文化节。

玉石智谷产业园。

金鱼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汉姆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镇平县城新貌。
岁月镌刻奋斗足迹,时代见证发展答卷。“十四五”的五年,是镇平县在时代大潮中奋楫争先、破浪前行的五年。回望过去五年,镇平县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奔向新辉煌”的战略目标,锚定“三区一中心”发展定位,以“121”工作思路为行动指南,在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攻坚克难,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深耕细作,在城市建设的蓝图中精雕细琢,在社会民生的保障中持续发力,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探索创新,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亮点纷呈的镇平答卷。
1.经济攻坚:量质齐升筑根基产业转型添动能
“从玉雕小作坊到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从传统农业县到工业强县,镇平用五年时间实现了经济实力的跨越式提升。”这是对“十四五”期间镇平经济工作发展的生动概括。
五年来,镇平始终坚持“项目为王”,通过扩投资、强产业、优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从“稳”的基础迈向“进”的态势,镇平县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等核心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位次实现三级跳,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城市能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提效增速”。走进镇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河南汉姆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运转,工人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操控机器加紧生产。“项目一期中的300多台套设备已经全部投产运行,与华为、富士康、比亚迪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二期还有100多台套设备将陆续到位,届时生产规模达500台套数控加工中心,将成为豫西南片区规模最大的数控加工中心,可实现年产值8亿元,利税1亿元,吸纳就业近千人。”公司副总经理郑忠勤介绍,“得益于县里服务机制的保障,从开工到建设全程‘零障碍’。”
这只是镇平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镇平坚持“项目为王”,实施项目建设“四季行动”,新引进产业项目285个,签约金额1977.95亿元。
产业升级“双线突破”。该县围绕“132”产业体系,实施“6+12”产业链群培育提升工程。镇平县推动玉雕、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培育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在玉产业领域,镇平坚持“大师化、艺术化、精品化”与“珠宝化、时尚化、标准化”双轨并行,2024年玉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正朝着“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目标迈进。绿色食品产业中,标点食品、上口香等企业持续壮大,雨轩清真肉食全产业链项目加快建设,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28亿元。新型建材产业则以永基钢构、天泰建筑产业园为龙头,2024年实现产值25亿元,装配式建筑占比提升至35%。
营商环境“优化升级”。镇平县创新推行“两个零接触”机制,项目业主与审批职能部门、所在地群众“零接触”,首席服务员全程代办手续,2025年以来,已为储能锂离子电池、高端玉产品包装盒产业园等项目解决征地拆迁、融资问题超100起。开发区设立“VIP通道”实现“一天四证”,“标准地”改革让项目“拿地即开工”;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延时服务一小时”,676项事项“免证可办”,1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构建起城区15分钟、乡村5公里的政务服务圈。2024年帮助企业减免税费6.2亿元,新增经营主体1.8万户,持续擦亮“镇平服务”品牌。
电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380亿元,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居全省第2;邮政快递寄递量突破1亿件,邮政业务总量增速全市第1,成功获批全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增强县,正朝着“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目标冲刺。
2.乡村振兴:“三专共富”强根基“三农”发展开新局
在镇平县张林镇不老刘村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区,抬眼望去,方方正正的田块、直通田间地头的机耕路、纵横分布的灌溉排水沟渠……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民和种粮户都尝到了“甜头”。
镇平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从“点上出彩”迈向“面上开花”。
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镇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8.4万亩,完成13.2万亩“小田并大田”改革,整治农村沟渠1220公里,构建起“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2024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1.33亿斤,实现“十八连丰”,创新推行的粮食收储“5+”模式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省推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镇平深入推进“三专”建设(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培育省市农业龙头企业40家、专业合作社353家、家庭农场2095家,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83个。在石佛寺镇,玉雕专业村带动2万余名村民从事玉石加工销售;在老庄镇,樱桃专业镇年产樱桃5万吨,举办樱桃节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万元;在贾宋镇,“美食专业镇”打造特色小吃街区,年营业额突破3亿元。同时,镇平创新推进“四个共富”行动,建成“共富街坊”28个、“共富工坊”45个、“共富技校(夜校)”62所、“共富合作社”83个,2024年转移脱贫劳动力2.17万人,脱贫人口人均收入增速达12.5%,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建设让农村“颜值”与“气质”双提升。镇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八个城乡一体化”,改造提升乡村道路143公里,新建“四好农村路”40公里,完成32个村配电台区改造,实现城乡供水、燃气、物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镇平累计改造农村户厕10余万户,建成“美丽小镇”10个、“和美乡村”27个、“五美庭院”7.9万户,杨营镇贾庄村、石佛寺镇贺营村等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
3.城市蝶变:提质升级优功能宜居宜业展新颜
漫步镇平城区,河道碧波荡漾,街巷绿意盎然。赵河公园里,市民悠然自得;玉鼎广场内,彩绘变电箱成为别致艺术小品。这座以玉闻名的豫西南小城,正以净化、美化、绿化、智慧化为笔,奋力书写“最干净城市、最靓丽玉都、最宜居镇平”的崭新篇章。
城市规划引领空间格局优化。镇平主动融入南阳中心城区发展,加快推进宛平快速路、G312改线、S330贯通等交通项目,构建“半小时通勤圈”;统筹规划遮山镇、柳泉铺镇、彭营镇区域,预留产业、教育、医养等发展空间;完成“九横八纵”路网体系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2平方公里拓展至38平方公里,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潜力地区县。
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宜居度。镇平建成雪枫公园、赵河公园等47处绿地游园,新增城区绿化面积23.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5%;亮化城区街道20余公里,改造老旧公厕、垃圾中转站15座,新增停车位2650个、充电桩150台;创建红色物业(小区)83个,业委会(物管会)实现全覆盖,群众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在基础设施提升中,镇平新建打通竹园路、鸣玉路等15条“断头路”,改造提升中山街、雪枫路等25条道路,新改建雨污管网33公里,完成23条道路管线入地,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有秩序。镇平深化城市管理“六大专项整治”,加强“三大秩序”、马路市场、“九小”场所管理,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整治空中线缆120公里;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实现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开展城镇燃气管道“带病运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三违”行为,市容市貌显著改善。今年以来,镇平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四季行动,用绣花功夫破解“城市顽疾”,让市民感受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
4.民生向暖:聚焦急难纾民困化解愁盼暖人心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诊疗,‘行走的医院’真是方便。”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村村民张玉珍,通过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助诊包”,与县人民医院专家视频问诊,解决了慢性病复诊难题。
“十四五”期间,镇平聚焦群众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由“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向“少生病、不生病”转变,为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镇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高效能治理,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民生保障持续加力。镇平累计安排民生保障资金17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完成省市县重点民生实事108项。在教育领域,建成第三完全学校等15个校建项目,新增学位1.2万个,组建6个教育集团实现资源共享,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中专生规模突破9000人,“两个集中”政策让2400余名农村儿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在医疗领域,县人民医院创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贾宋卫生院成为省级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行走的医院”“全科医生助诊包”覆盖100个村卫生室,县域内就诊率达92%。在社会保障领域,镇平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万人,“镇平石匠”获评河南省区域人力资源品牌;建成53家老年食堂,推动3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5.高效能治理:守牢底线保稳定幸福感再提升
镇平县涅阳街道安国路社区位于县城东侧,社区居住6600余人,仅0.7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大,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如何服务好群众,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办事更方便”?安国路社区通过党支部研究决定利用智慧化的技术手段,让“服务下沉”“问题上浮”,更加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社区通过网格员+智能化,充分调动了辖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积极性,网格员每天都有信息上报,事事都有反馈,件件都能解决,矛盾越来越少,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密切。
镇平县紧扣“五基四化”基层高效能治理体系建设要求,建立贯通县、乡、村、组、网格、户多级联动的数字化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基层社会以“人”为核心的再服务和再组织,夯实全县人、事、物、天、地的数字融合基础,覆盖全县103个县级部门、22个乡镇(街道)、434个村(社区)、28.5万户居民群众,数字化治理为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社会治理持续深化。镇平创新开展“四下基层”“四季行动”,推行“六帮六促”做法,全县刑事案件立案率下降23.2%,信访申诉求决类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7%以上。同时,镇平深化“一核三化”治理机制,推广“村振”平台和“一户一码”,实现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深化“六同”模式,打造反恐防恐升级版,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镇平县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市委“五聚五提”工作总抓手,突出全力抓项目,促企业做强、促产业做高、促经济结构做优“一抓三促”工作主线,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励精图治、干事创业,加快建设全市先进制造业协同区、全省数字经济先行区、全国三产融合示范区、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三区一中心”,为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做强支撑、做出贡献。(曾小小 胡少佳 谭亚廷 统筹:石天军 王志雷)
上一篇:老年医学科更懂老年人